9月1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水利局獲悉,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該局聚焦中央水利救災資金使用管理關鍵環節,提升全市抗大旱、抗長旱能力。截至目前,全市1361個抗旱應急項目已全面建成投用,有效保障了639萬人飲用和100萬畝農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江津區柏林鎮大碑湖水庫。記者 劉翰書 攝
“今年夏天,我們這里沒出現缺水、等車送水的情況,而且水質也變得更好了!”江津區柏林鎮華蓋村村民陳天容告訴記者,過去每逢旱季,她和周圍鄰居都會面臨缺水窘境。就在今年,隨著大碑湖水庫竣工投用,以及柏林鎮應急抗旱水源連通工程實施,這一困擾當地村民多年的用水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站在柏林鎮東勝村海拔近1000米的大碑湖水庫旁,放眼望去,三面環山的水庫水質澄澈透明,藍天白云在水面形成倒影,微風拂過引起陣陣漣漪。這是一座以場鎮飲水為主,兼有防洪、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小(2)型水利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974.50米,正常庫容50.73萬立方米,于今年2月底竣工投用。
“大碑湖水庫建成前,我們的取水點主要位于貴州省習水縣坭壩鄉的一條小溪溝,若遇到連晴高溫干旱天氣,這個取水點就可能會干涸。”江津區柏林鎮鎮長李錫云告訴記者,水庫建成后,每天可有效供應不低于700立方米飲用水,徹底解決了柏林鎮場鎮及沿線3000多人口的飲用水難題。為有效減少沿途損耗和污染,保證供水質量,他們還利用60萬元中央水利救災資金,修建起直徑160毫米、6.8公里長的管網,從取水點大碑湖水庫直接連通至重慶水務集團江津自來水公司鎮級分公司柏林水廠。通過實施應急抗旱水源連通工程,柏林鎮還初步將全鎮5個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和2座飲用水源水庫形成互為補充之勢,進一步提升當地群眾飲用和農作物灌溉用水安全。
這是我市統籌中央、地方資金,大興抗旱應急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水利局聚焦9.9億元中央水利救災資金使用管理關鍵環節,突出政策性、及時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下好資金“及時雨”。
“我們既嚴格按照專款專用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管理,也通過強化特事特辦和項目定位,體現資金使用的及時性和精準性。”市水利局水文與水旱災害防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及時性方面,他們僅用5天就完成了中央水利救災資金在各區縣及有關單位的下達任務,并先后派出市級20余批次工作組下沉施工現場,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難點、堵點問題。
在精準性方面,市水利局根據中央水利救災資金使用范圍、比例、績效要求,明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類資金占比不低于80%,物資設備購置類資金占比不超過15%,油電補助類資金占比不超過5%,重點建設缺水送水嚴重地區的水源互聯互通、補水提水等缺穩定水源的保障工程,以及水源有保障、供水能力有保障的水廠管網延伸工程。與此同時,在前期項目把關、中期項目進度和工程質量、后期效益發揮等各環節,均主動對接紀檢監察部門深度參與監督,并采取審計跟蹤問效等方式,確保資金使用安全性,確保救災資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