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灣古街項目石砌擋水墻(從東向西拍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本報記者 張體義 溫小娟 見習記者 張魏
9月13日,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傳來新消息,鄭州商城遺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新發現數處商代早期溝渠遺存,這是鄭州商城遺址供排水系統的一部分,改變了對鄭州商城南部空間布局的固有認知。
鄭州商城遺址位于鄭州市城市中心區,發現并確認于1955年。內城近長方形,城垣周長6960米,城墻現存最高處約9米,四面城墻上共發現11處可能與城門相關的缺口。內城東北部是密集分布宮殿、宗廟、給排水設施、人頭骨祭祀溝、貴族墓葬的宮殿區。外郭城為不規則圓形,從東南角一直延伸到西北部,外郭城外有寬40余米的護城壕。鄭州商城的布局,體現了中國古城址布局中最常見的城郭之制,也反映了文獻中“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建城思想。宮殿區遺址中發現的供水系統嚴密科學,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溝渠長約540米
規模遠超前期發現
2021年以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先后對創新街小學北校區、塔灣古街、東城垣內側環境整治等發掘項目區域進行了配合性考古發掘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收獲。在上述區域發現多條商代溝渠,揭露長度約540米,均口大底小,其中一處在自然河道的基礎上經人工加工而成,另外兩處則完全由人工建成。最寬處達12米左右,最深處達4米左右。在塔灣溝渠中發現一段石墻,長13米、高1.7米,從只筑溝南壁和溝底推斷,應是防止北部來水沖刷而有意修建的擋水墻。通過對這些溝渠層位關系、出土遺物及空間位置關系的考察,初步判斷為具有互通關聯關系的商代大型水系遺存。
在鄭州商城遺址長達幾十年的考古發掘中,多次發現溝渠等水利設施遺存。內城中發現的給排水設施主要包括石板水池、石砌水道和各類汲水井。在內城東北部發現的石板蓄水池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20米,為了防止滲漏,其底部用較為平整的石板進行了鋪砌。在蓄水池南側,考古工作者還發掘了一段石板砌筑的水道與之相通,二者共同構成了一組水利設施,是宮殿區排供水系統的一部分。這段石砌水道長約40米,有4座水井與這段水道相連。
人工與自然結合
商城先民善做“水文章”
歷史記載,夏商之交,氣候長期干旱。地理學者徐海亮在《鄭州古代地理環境與文化探析》中曾對古代鄭州的河流、湖泊進行過分析,認為鄭州的河流大多從西南流向東北。鄭州商城建設選址時對河流湖泊進行了充分考察和利用。
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的展覽中,對鄭州商城的供排水系統有詳細的介紹:商代人利用鄭州商城所處的自然地勢和水源條件,修建了一條完善的水利系統,現代的金水河和熊兒河是經過歷史上長期的人工改造形成的,在當時與鄭州商城的水利建設密切相關。熊兒河位于鄭州商城的南部,金水河位于鄭州商城的北部。
青年學者劉亦方對古代鄭州城垣形態及相關河道的變遷進行過系統研究。她認為,鄭州商城外郭城垣及城壕形態為不規則弧形,原因應該是為了抵御洪水對城區的威脅,起到阻、導水的功能。現今熊兒河流經城址南部地區的河道則是在這一時期城南部的溝渠系統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早商時期人們對金水河的開發則充分利用了城址西側的崗地優勢,現今的“老墳崗”一帶在當時乃至后來一直都是人們將河流引入城區的關鍵地點。在鄭州商城郭城以及內城應存在相應的供水設施。目前在內城發現的溝渠、水池、輸水涵洞等遺跡,就是當時給排水系統的一部分。
據介紹,考古工作者在外郭城垣上發現了引水入城的通道,并有相應的溝渠與之相連。引入城內的水流則與內城發現的溝渠設施構成一個完善的給排水系統,水經東城門流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楊文勝表示,考古發掘表明在商代早期,鄭州商城的水網體系存在著復雜的功能、布局規劃設計。
在新發現的部分溝渠兩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夯土建筑及鑄銅、制骨等手工業作坊遺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工作站站長楊樹剛認為,大型水系兼具排水與城市區劃的功能,這些發現改寫了以往對于鄭州商城整體布局尤其是南部格局的認知,對于深入探索商代早期都城的規劃理念、功能分區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