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使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該怎么辦?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市委市政府在致力于抗旱減災的同時,也將目光放在了全市未來長遠的節水農業工作上。
金川區雙灣鎮雖然屬于井灌區,受干旱天氣影響較小,但是放眼望去,大片的玉米地并不“精神”,植株也比較矮小。而來到金川區雙灣鎮營盤村種植大戶姚吉文的玉米窄膜寬窄行種植示范點,卻讓人眼前一亮,這片玉米個頭高大、莖葉茂盛,結出的玉米棒子也顆粒飽滿。
長期以來,我市農業灌溉一直習慣于大水漫灌,超過農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的1至2倍,差不多一半的水在輸送過程中就滲漏了。姚吉文推行窄膜寬窄行種植模式,在集中連片土地上開展玉米高產高效新技術應用,在目前旱情形勢下節約了大量水資源,也能確保玉米地供水量充足,玉米的長勢喜人。
“我們基地今年使用了窄膜寬行的種植技術,這個技術是2015年我到新疆引進羊品種的時候偶然發現的,本地以前是沒有。我記得三四年前,五營農場才引進了這項技術,但是沒有進一步擴大,今年我想試一試,便聯系了武威的農機公司定制農機,在這個示范點做試驗。”種植大戶姚吉文說。
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是玉米種植技術的一次創新,該模式應用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技術,由原來的整塊地用肥變為種子周圍施肥,畝均節肥30%,通過合理調整株行距配置密度,增加了邊際效應株數,利于植株通風透光,提高果穗結實率、千粒重和容重,改善商品外觀品質,最終提高產量,預計畝可增產80至100公斤,畝均增效400元左右。
“往年我們種玉米,采用1.4米的膜、鋪3根滴灌帶、種3路,今年我們采用的新技術是窄膜1帶種2行,這樣下來,不僅比寬膜種植的密度大,還能節約成本,關鍵是能節水。我算了一筆賬,今年我使用的滴灌帶是往年的50%,地膜是往年的70%,底肥是往年的50%,而更重要的是,現在用水也能比之前節約100立方米/畝。”看著長勢良好的玉米,姚吉文臉上掛滿了笑容。
今年的旱情是意外、天災,可是卻引發了姚吉文的深思,“我們金川區的地下水不可能一直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金川區每年的糧食播種面積有20萬畝,如果都采用這種技術,那么一年就能節約2000萬立方米水,差不多一個小型水庫的蓄水量。”
“今年的產量雖然還沒下來,但根據現在的長勢來看,要比寬膜的好一些。”姚吉文說,“這種種植模式不僅適用于玉米,也可以在辣椒、高原夏菜等作物種植上推廣,我今年還嘗試了用這種方法套種辣椒和西瓜,效果不錯。”
金川區嚴格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的思路和以水定地、以水定產的要求,實行農藝節水、工程節水、管理節水相結合,不斷構建高效節水農業體系。近兩年,在糧食作物上主要推廣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和玉米的窄膜寬窄行滴管栽培技術,通過實驗和示范證明這些技術都具有“三節、三抗、三增”的特點。
金川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強小梅說:“通過示范帶動,以滴灌為代表的高效節水灌溉措施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面對旱情,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通過遍布田間的管網給農作物實施按需、按量、按時‘打點滴’,能夠最大限度讓農作物少受損、少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