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迎霞 實習生 李雨函
碧波蕩漾,水鳥低旋,西夏水庫宛如一顆翡翠,鑲嵌在天地之間。
當渾濁的黃河水從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金沙灣取水泵站一路奔騰至此,經過沉沙、調蓄后源源不斷送入銀川水廠;再經過混凝、沉淀、過濾、次氯酸鈉、臭氧、紫外線消毒等處理工藝和水質檢測,滿足百余項指標后,最終流入市政管網,來到千家萬戶。
這背后,離不開一整套科學、智慧、高效的管理系統。
日前,城鄉供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座談交流研討會在寧夏銀川舉行,來自黃河中上游流域的供水、設計規劃、智慧水務等企業代表及專家學者,零距離觀摩銀川都市圈城鄉供水工程現場后感慨:“科技讓黃河水變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水’!”
不再“守著黃河缺水喝”
“守著黃河缺水喝”,曾經是銀川人的難言之痛。
寧夏在沿黃九省區中,是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這片塞上沃土,是全國重要的生態節點,同時又面臨著水資源嚴重短缺和生態脆弱等挑戰。
特別是銀川,一度是全國唯一以地下水為水源的省會城市,地下水超采嚴重、水源地水質日趨惡化等問題多發,從2010年起就面臨持續性夏季高峰期缺水困局。
統籌考慮區域農村飲水與城市供水一體化改造,201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及銀川市啟動了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
作為銀川市的“一號工程”,該工程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總投資72.6億元,分為兩個階段,一階段項目供水覆蓋銀川全市,二階段項目供水覆蓋青銅峽、石嘴山兩市。
“目前,工程一期二階段開始完善,二期工程也將啟動。”銀川中鐵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英超憧憬道,“未來,不僅僅是銀川,青銅峽和石嘴山市民也將告別飲用地下水的歷史,喝上‘甘甜’的黃河水。”
2020年,銀川都市圈城鄉東線供水工程“千呼萬喚始出來”。這項集取水、揚水、調蓄、輸水、凈水等于一體的工程,是全國150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工程的實施將推動銀川都市圈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切實供水范圍內養殖用水及安全問題。
銀川都市圈城鄉供水工程,是我國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的縮影。
將城市供水管網延伸覆蓋至鄉村,基本實現城鄉聯網供水、水資源共享,達到城鄉居民共享優質供水、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民之所向政之所往。
2021年2月21日,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
供水管理精細化、供水產業良性化、供水服務均等化,寧夏一直在努力。此前,這里就已出臺“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省(區)建設實施方案。
管理“從源頭到水龍頭”
“水里的陰離子合成洗滌劑,要用三氯甲烷進行萃取。某些金屬離子容易與某些陰離子化合形成沉淀,這些金屬離子的總濃度就是硬度。”寧夏水潤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的水質檢測中心技術人員趙羽說,水的硬度很容易形成水垢和沉淀,必須固定時間做一次生活飲用水檢測。
上善若水,潤澤萬物。對于寧夏水利人來說,這是再普通不過的檢測內容。單是針對泵站和水庫的水源水,趙羽和同事每天都要進行pH渾濁度指標的檢測,每周進行水質29項指標的檢測,每半年進行一次109項的指標檢測。
而對于金沙灣取水泵站、西夏水庫、銀川水廠和市政管網四個環節的水質,寧夏嚴格執行三級檢測。“一旦檢測到水質有異樣,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通知水廠從工藝方面調整應對。”朱英超介紹道。
從源頭到水龍頭,如此科學、高效的管理系統并非一枝獨秀。在寧夏水投集團吳忠水務公司青鎮泵站,自從有了東線供水工程自動化監控系統,前池水位、進水壓力、出水壓力、出水流量、總有功等指標一目了然。該公司副總經理沈巖表示:“這個系統成功地為工程通水保駕護航,實現了吳忠市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歷史性突破。”
從銀川都市圈城鄉供水工程西線到東線,從水庫到水廠中控室、智慧水務中心、供水服務熱線,銀川中鐵水廠為供水全過程安上了智慧大腦。
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智慧水務管理平臺,按照智慧生態、智慧管網、智慧客服及智慧管控四大業務應用模塊,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實現了一屏監測、全程監控,搭建了一套涵蓋取水、儲水、治水、供水、客戶全業務鏈的智能化應用系統。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當時我也參與了方案部分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戰略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鄭國楠說:“哪些方面需要先行?通過走訪銀川都市圈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我想這些都是鮮活案例。”
破解難題做好“四個人”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寧夏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企業代表及專家學者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背景,就如何做好城鄉供水一體化高質量建設進行了研討。做好周全的找水人、精細的節水人、智慧的管水人、綠色的凈水人,是大家的共識。
“存在幾個普遍問題,首先就是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夠。”參與銀川都市圈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的設計單位——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王海梅認為。
從城市的地下管線來看,目前普查數據不全面,數據更新不及時,由此導致整個管網更新改造比較緩慢,大多數超負荷運行,爆管事故頻發。農村設施相對更加落后,改造更為困難。“所以管網不能完全建成的話,供水能力雖然達到了,但水沒有辦法保障供下去。”王海梅說。
她還指出,管理和運營機制不健全,從規劃設計角度,建議首當其沖做好頂層設計,編制好城鄉供水發展規劃。
銀川這種替代地下水的方式在全國各地還有不少,智慧水務建設顯得非常迫切。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做好節能降耗、提高水務運營效率?
“我們說IT,‘I’是放在‘T’的前面,相當于標準化建設是放在首位的,這就需要工信或科技部門主抓。”粵海水務智慧水務研究院院長馬進泉提出。該院是銀川中鐵水廠智慧管理平臺的聯合開發單位。
南水北調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吳鵬則從南水北調工程為切入點,為黃河流域沿線取水調水相關問題提供思路。
“城鄉供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政府的問題,一個是企業的問題。”吳鵬說,多年來總是混淆政府的責任與企業的責任,導致現在各種水務集團、自來水公司難以發展,必須明確好雙方責任。
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校科研處副處長張弼認為,“四水四定”是破解寧夏發展水資源瓶頸的關鍵。
“不論是政府還是水務企業,必須推動用水方式向集約型、高效型和生態型轉變,以農業節水支撐工業城鎮化發展。”張弼說。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破解城鄉供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難題,期待各界合力按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