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們這里吃水很不穩定,遇到天干,水量小,甚至還會出現停水,現在就大不一樣了,我們用的自來水跟城里用的是一樣的,隨開隨來,也不怕天干斷水了……”息烽縣小寨壩鎮上寨村村民張乾佐滿臉笑容地向筆者介紹他們村自來水的前后變化情況。
近年來,息烽縣以“建好、管好、用好”為抓手,系統推進規模化、網絡化、市場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設管理,構建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將優質飲用水送到千家萬戶。
實施“三大工程”
夯實城鄉供水基礎設施
推進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建“大水源”。息烽縣2015年以來建成枧槽溝水庫、高洞水庫,增加蓄水庫容291萬立方米,啟動推進清沙河、中壩 2 座小(一)型水庫建設,全縣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提高到1.11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從15%提高到23%,確保城鄉供水水源有保障。推進集中式供水水廠建設,建“大水廠”。依托水務一體化改革,全力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提檔升級改造,逐步覆蓋小型農村供水水源。2019年息烽縣共有農村供水工程504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301處、分散式供水工程203處;2020年息烽縣共有農村供水工程268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227處、分散式供水工程41處;目前,全縣共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1處,其中水廠20座、小型工程11處,集中式供水水廠供水能力達9.8 萬m³/d。推進管網聯通及配水管網建設,建“大管網”。依托大水源、大水廠,通過聯網工程整合水源,布局建設“六縱一橫”城鄉供水網絡,打造了“水系連通、水源互補、 管網相通、調控自如”的大水網。截至目前,全縣建成供水管網達7600公里,形成由南向北互聯相通的供水格局,大大提高了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強化“三項保障”
健全工程運行管理機制
息烽縣堅持建管并舉,認真落實省、市農村飲水安全相關工作部署,聚焦補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短板,全面強化建后管理。一是強化制度保障。息烽縣堅持水利工程從建到管一張藍圖繪到底,貫徹農村飲水安全“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先后出臺了《息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息烽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息烽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試行)》《息烽縣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實施方案》和《息烽縣農村飲水安全供水應急預案》系列文件,做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管、 養、用 ”不脫節。二是強化資金保障。息烽縣近年來整合各類資金8.63億元用于推進城鄉供水工程建設,依托已建、在建、擬建的骨干水源工程為水源點,實現了水源相互連通,區域供水相互調配,同時持續延伸拓展末端供水“毛細血管”,推動供水管網進村入組入戶,極大提升了水廠自來水覆蓋率。同時,大力推行受益戶投工投勞與政府投資相結合方式,調動農戶參建積極性,進一步降低了建設成本。三是強化管理保障。息烽縣持續深化供水工程產權改革,引入企業化管理模式,基本實現一家企業統一管理,2015年9月息烽縣與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就涉水投資事宜進行了正式簽約,組建了具備投資、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貴州水投水務息烽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切實化解了農村“管水難”問題。目前,全縣31個工程均明確了管護主體,落實農村飲水安全管水員125名,每年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培訓,不斷提高管水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從源頭到龍頭”的建設運行管護體系。
推行“三化模式”
構建便捷高效服務體系
息烽縣始終把群眾飲水安全放在首位,打通飲水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一是監測“專業化”,把好水質安全關。通過供水單位自檢、縣農村飲水安全水質檢測中心日常檢測和衛生健康部門監督性檢測三重監測,確保群眾飲水水質安全。二是服務“便民化”,注重打通“最后一公里”。實行“通水到戶、建卡到戶、計量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的“五到戶”運行管理機制,在縣城城區、小寨壩鎮和4個片區供水站對自來水用水戶提供“一站式”服務。三是用水“標準化”,提高農村供水管理水平。根據《貴州省水利廳關于印發貴州省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實施方案的通知(試行)》等要求,全力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化管理水平,保障農村供水工程安全、穩定、長效運行,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息烽縣城中心以外農村人口為24.86萬人,共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1處,其中:水廠20座,供水覆蓋24.41萬人;小型工程11 處,供水覆蓋0.45萬人,全縣集中式供水覆蓋率為100%,水廠自來水覆蓋率為 98%。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責任,持續在水網建設、 標準化管理、企業化運營、信息化建設下功夫,不斷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平,不斷滿足城鄉居民的用水需求,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息烽縣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