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節水灌溉技術“出海”阿拉伯
字體:

發布日期:2023-08-16 來源:寧夏水利廳 瀏覽次數:
269

近日,在寧夏中部干旱帶王團鎮旱區農林復合高值高效產業模式研發基地,科研人員使用便攜式土壤呼吸測定儀,將探針插入土壤15分鐘后,獲取二氧化碳濃度、土壤相對含水率和溫度的穩定讀數。
盡管天氣炎熱,無有效降雨,試驗田的拱棚西瓜和間作蘋果生長良好,這都源自寧夏大學項目團隊采用的風光互補提水技術。“技術核心就是利用風能、太陽能發電提水,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全程智能控制,通過地下滲灌間隔式或全管滲灌這兩項技術,直接鋪在作物根基部,精準澆灌在作物需水部位。”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孫兆軍介紹。
寧夏中部干旱帶水資源短缺,蒸發量大,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20世紀90年代開始,寧夏大學孫兆軍團隊致力于開展旱區節水技術與裝備的研發,開發的系列環保型移動式補灌設備在我國西北旱區得到了廣泛應用。2010年以來,團隊利用旱區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結合風光互補提水和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研發了風光互補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實現一家一戶的灌溉管理,在田間沒有市電配套條件下,西瓜產量保持在4000公斤每畝以上,部分試驗區畝產突破萬元大關,綜合節水21.6%以上。
2015年以來,由于風光互補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效果良好,在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支持下,阿曼蘇丹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埃及、卡塔爾等國家成功進行了試驗示范和技術轉移。在應用過程中,團隊克服阿拉伯國家干旱區氣溫高、野外工作環境惡劣等難題,合作開發了耐高溫風光互補發電提水和手機App(應用程序)智能灌溉系統,實現了遠程決策、精準灌溉、無人值守。
團隊利用廢舊輪胎橡膠粉末等材料,開發出了耐高溫、抗堵塞的地下滲灌管,解決了高溫環境下草坪、果樹地面灌溉蒸發損失大和滲漏嚴重及生物堵塞等問題;研制的全球首條間隔式滲灌管道生產線,實現了滲灌管道出水間距和出水量可調,適用于不同作物,使用壽命10年以上,環保、抗老化、可回收,破解了世界上滲灌輸水出水異管的瓶頸,解決了旱區農田灌溉用電、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和智能化控制水平不高的問題。
團隊與多家高校與科研企業聯合,開展了10多項中阿高效節水技術相關項目。其中,“智能風光互補提水地下滲灌灌溉系統”入選了第三屆中阿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十項主推重要技術成果之一,使寧夏農業節水技術走出國門,服務了“一帶一路”。在新技術成果的助力下,卡塔爾構建了綠色農產品產業鏈和場地綠化產業,該項技術也成功應用于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足球場的綠化灌溉。
寧夏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新技術具有90%以上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經申請美國和阿聯酋兩項國際專利,并獲得30多項中國發明專利,寧夏科技成果在阿曼、阿聯酋、埃及、科威特、卡塔爾等典型干旱區成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通過國內外建立的7個試驗示范基地,項目累計推廣863.6萬畝,種植的經濟作物綜合節水22%以上,節能26.6%以上,累計培訓23個國家的技術人員2360人次。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