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難,我經歷了25年。”他說,前進農場處于引黃灌區唐徠渠的末梢,用水困難。2021年,有8000畝地冬水沒灌上,只好等著來年春天灌,可是2022年開春又是缺水嚴重……
寧夏農墾前進農場下決心推行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累計投資1.07億元,建設高效節水骨干蓄水工程和田間輸水配套工程,將3.14萬畝傳統畦灌農田打造成“現代高效節水智慧灌區”。
在前進農場A區泵站,管理人員操作手機,發出信號對7100多畝飼草玉米基地進行檢測管控。借助泵站自動化管理系統,輔助田間觀測系統,可以檢測出土壤濕度等信息,還能實現對植物的全自動灌溉。
李學軍介紹,傳統模式下5000畝土地至少需要70名工人管理,而“云端”控制后,只需要1位管理人員巡查即可。
記者眼前的前進農場萬畝玉米地,玉米植株迎風搖曳。土地連綿開闊,一眼望不到邊際。
“土地鹽堿化”一直以來都是干旱地區普遍面臨的問題,而前進農場的做法與同行不同。“其他農場都是用冬灌的方式把堿壓下去,我們通過暗管排堿的方式處理土地鹽堿化問題。通過田里面壓暗管,把堿集中收集起來排出去,冬天就不用對土地再進行灌溉了。”李學軍說,這樣又省力又節水。
以灌域為單位,打破田塊界限,統一規劃地塊,將原來50—60畝的小條田農溝、農渠、田埂平整后形成500—2000畝不等的大格田,田地面積擴大了4000畝。
“從小條變成大片,從一家一戶變成了集中連片。”李學軍感慨,借助自動化管理系統、暗管排堿、集中連片的現代農田建設模式,讓前進農場達到畝均節水52%、節肥40%、增產10%,年節約灌溉取水量達到970萬立方米以上。
在一增一減之間,我們看到了石嘴山市的用水“智慧”。
“615萬元,成交!”今年4月,寧夏農墾前進農場與寧夏德泓太西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寧夏潤陽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寧夏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水權網上完成交易,這是“十四五”期間寧夏首例農業用水權交易,前進農場分別賣出用水權指標450萬立方米、150萬立方米,交易年限為2年9個月。
一邊,企業缺水,發展受限;另一邊,農業用水方式粗放,想節水卻缺資金。這是一些地方面臨的用水矛盾。
“借‘市場之手’兩手發力,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水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明晰政府與市場邊界,提高水市場監管和服務能力,通過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盤活水資源存量,激活用水權市場。”石嘴山市水務局工作人員蔡丹說。
石嘴山市用“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協同發力,引導資源要素向高質量項目和企業流動。截至目前,石嘴山市已完成用水權交易39單,交易水權量1558萬立方米,交易金額1725萬元,其中2023年完成交易10單,交易水量652.29萬立方米,交易金額723.831萬元,2023年一季度征收水資源稅960.76萬元。
石嘴山市開源與節流并重,以農業用水權和工業用水權改革創新為突破,爭取總體用水指標,并對企業進行用水量確權。推進計量設施現代化,加強用水檢測管控,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十四五”期間,石嘴山市完成三縣區357家年用水量在1萬立方米以上工業企業確權,確權水量8187.47萬立方米。
為了嚴格計劃用水管理,石嘴山市加快建設水資源智慧管控和信息化管理平臺,該項目獲國家支持。
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石嘴山嚴守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紅線,全方位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原則,通過打造“現代高效節水智慧灌區”節出“用水權指標”,通過用水權市場化交易,以“用水智慧”蹚出了一條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