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高干渠兩岸今后有望打造親水景觀,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圖為北渠市區清源街道后茂段景觀。(林勁峰 陳淑華 攝)
開欄語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實干作答,憑實績交卷,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市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和真真切切的實惠。即日起,圍繞市委市政府重要決策、重大項目推進等熱點工作,泉州晚報社推出“民生熱點 實干作答”系列報道,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予以深度報道和全景展示。
經過歷時數年的規劃論證和一年多的協調推進工作,泉州中心城區水系聯排聯調規劃總體方案中至關重要的建設項目之一——泉州北高干渠功能調整輸水工程日前正式開工,與之合稱“兩高替代工程”的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也將于9月開工。
兩條連接晉江金雞攔河閘上游的封閉式供水通道將替代南北高干渠的供水功能,力爭于2025年底把晉江的優質原水輸送到洛江、泉港、惠安、泉州臺商投資區、晉江、石獅等地區,安全而高效。
這意味著,被譽為泉州“生命渠”的北高干渠和南高干渠,在新供水通道啟用2年后將依規申請調整供水功能,成為沿線片區防洪排澇和中心市區內溝河生態補水的主要通道。南、北高干渠兩岸的3000畝用地也將獲盤活利用,進一步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有效增強綜合承載力,優化城市品質能級。
凝聚著泉州黨委政府智慧與心血的“兩高替代工程”,將帶來哪些利好,泉州晚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利好一 兩江聯通 每年引4億立方米晉江水到洛陽江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穿城而過的南北高干渠水源保護壓力日漸增大。為徹底解決南北高干渠污染風險,保障供水安全,泉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采用“指揮部+項目公司”的模式,建設“兩高替代工程”。
市水利局做好前期規劃論證工作,泉州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權屬企業原水運營公司作為項目業主,負責具體項目建設推進。在各級各部門大力支持配合下,項目克服了涉鐵工程審批、用地手續辦理、線路走向確定以及風景名勝區交叉等種種困難,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前期各項工作。
“泉州北高干渠功能調整輸水工程將建立起晉江和洛陽江的輸水新通道,替代原北高干渠承擔惠安、泉港和泉州臺商投資區非農業用水的供水任務。”泉州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洪介紹,項目與七庫連通工程山美—惠女—菱溪、黃塘等線路互為補充,形成惠安、泉港和臺商投資區封閉式輸水雙通道,對滿足泉州北部地區中遠期用水需求、保障區域大工業發展用水安全、優化全市水資源配置格局、緩解晉江下游供水區中遠期缺水等方面均具有重大作用。

(莊惠 制圖)
據統計,假如僅依靠洛陽江供水,當前三地的原水緊缺量為1.11億立方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后的缺水量將增大,預計2035年將達到2.7億立方米、2050年達到3.83億立方米。現狀的北渠,或以后的供水替代工程,每年均能引4億立方米的晉江水進入洛陽江補水,可有效緩解洛陽江供水不足的情況。
利好二 自然高差 渠改洞(管)節約項目運營成本
工程怎么引水才能最大程度地節約投資?這也是“兩高替代工程”前期工作考慮的重要一環。
經前期勘察,北高干渠功能調整輸水工程基本具備利用自然重力流動的地形條件,于是工程建設設計采用“渠改洞(管)”的方式。
“擬新建的輸水隧洞和現狀北高干渠一樣,均利用地勢由高自低的重力流,沒有外力的加壓。與加壓輸送的管道或隧道比,可以節約不少運行成本。”泉州原水運營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經理何海碧介紹,目前,全長約15.772公里的北高干渠功能調整輸水工程已動工。該項目隧洞開掘直徑近7米,掘進施工采用當前國內隧洞開挖領域最先進的TBM和盾構機開挖工藝,這在泉州乃至福建省的水利行業中都尚屬首次。
利好三 安全高效 原水從水源地封閉直達用水戶
隨著城市迅猛發展,被城市建成區包裹圍合的南、北高干渠,慢慢變成城市內河,兩側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產生的垃圾和污水,給渠道供水安全埋下隱患。
“通過渠改洞(管),我們可以建立起原水水源至用水戶的封閉式高速直達通道,直接將晉江優質的原水封閉輸送至洛陽江和晉江市等地,提升供水水質和安全,實現優水優用。”泉州原水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威嬌介紹,工程建成后,封閉式的輸水通道將大大減少沿途水源的污染及蒸發滲漏損失,節水效用明顯。有數據表明,水利用系數可從0.6(開放式渠道)提升至0.9(封閉式輸水)。按照當前北高干渠每天從晉江金雞攔河閘引水194.4萬立方米的數量計,改用封閉式輸水通道后,中途損耗可節約58.32萬立方米。“日積月累下來,節約的水資源數量龐大,真正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安全利用。”張威嬌說。
當下,“兩高替代工程”被列入2023年度省、市重點工程。圍繞市委市政府“項目奮戰年”的工作部署,泉州水務集團倒排時間節點全力推進,力爭2025年12月完工。
利好四 城市優化 打通南北釋放3000畝用地
項目不僅能優化全市水資源配置格局,還能化解南、北高干渠作為水源保護地對城市開發建設的制約影響。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北高干渠區自2008年被劃定為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后,對途經的江南片區、北峰豐州組團、刺桐片區、城東組團等城市新區的建設產生制約。“在規劃層面上,尋求替代線路成為推動泉州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該負責人認為,南、北高干渠退出水源保護地,將活化沿渠兩側土地開發利用,全方位推動城市建設發展。
屆時,眾多的市政道路、橋梁等重要基礎設施將可以穿越南、北高干渠,減少水源保護區對城市建設的影響。“規劃十多年的新華路北拓工程的跨北高干渠段,前期報批工作有望推進了。”負責市區新華路北拓工程的泉州文旅集團土地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敬群表示。
同時,橫跨北渠兩岸的數十座橋梁基本上是1965年至1975年開挖建設時配建的農業生產橋,遠未能滿足沿線居民出行便利的需求,加固或改拓建工程也有望實施了。
更加充滿想象力的是,不受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限制后,南、北高干渠渠道兩側50米原保護區管理范圍內約3000畝用地將獲盤活利用,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間格局。
利好五 景觀重塑 打造城市高品質新絲帶
南、北高干渠橫貫泉州主要建成區,調整和優化供水功能后,將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內河,恢復其洪澇水收集轉輸功能;同時拆除沿渠大量的圍墻、攔網等,將進一步優化水環境、水生態,全方位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城市防洪防澇能力,同時也能作為市區內河生態用水的有力補給,有助于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和人居環境。”泉州水務集團市政排水公司相關人士對此充滿期待。
“北渠渠面寬闊,在30米至50米之間。上世紀80年代,豐州等地產的甘蔗會用船走北渠運到北峰潘山的國營糖廠。”豐澤區北峰街道招豐社區李先生、北峰社區陳先生等人暢想:未來北渠是否可發展旅游觀光,開發一條從豐州九日山泛舟到清源山腳、圣墓的線路。
對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待南、北高干渠退出飲用水源保護區后,將規劃打造一批高品質城市濱水公共空間、濱水活力功能區,策劃形成大批高品質生活社區和產業社區,構建泉州自西向東、一路向灣向海的城市新絲帶。
名詞解釋
兩高替代工程
北高干渠:1965年動工、1975年建成,承擔著中心城區、惠安、泉港、泉州臺商投資區的供水及防洪排澇、生態補水等任務。
南高干渠:1972年始建、1975年通水,是晉江、石獅等地的重要飲用水源。
兩高替代工程:包含泉州市北高干渠功能調整輸水工程(簡稱“北高替代工程”)和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簡稱“南高替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