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河入黃口夕陽美景與特色旅游露營地交相輝映。閆鑫攝

磁窯河交城段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效果圖。呂梁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澮河侯馬段,白鷺在河里嬉戲。 張俊波攝
編者按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的重大國家戰略,“一泓清水入黃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山西的殷切期盼。我省6月初召開誓師大會并舉行工程開工儀式以來,全省上下牢記領袖殷殷囑托,把“一泓清水入黃河”作為重大政治工程、生態工程、發展工程、民生工程,高標準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全力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奮力推動“一泓清水入黃河”目標早日實現。
汾水清兮入黃河
悠悠汾河出管涔,蜿蜒千里入黃河。作為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綿延710余公里,左攜太行,右攬呂梁,守護著表里山河,無限錦繡。
昔日河道斷流,水位下降,成為“母親河”的傷痛,曾經,汾河干支流上的13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里,有8個常年為劣Ⅴ類水質,對黃河水質造成一定影響。2017年以來,我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指示要求,拉開了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統治理汾河的大幕。
我省全面打響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先后制定出臺了《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關于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對汾河流域污染治理發起強力攻堅。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和統籌調度下,全省各級各部門一個斷面一個斷面“定方案、明措施、抓落實”,通過“查、測、溯、治”,拉網式排查出入河排污口5847個,全部追溯源頭、實施分類整治、補齊治污短板,累計投入180億元,實施各類水污染治理工程1240余項。2019年,汾河入黃斷面水質率先退出劣Ⅴ類;2020年6月,汾河流域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2021年,又全部提升至Ⅳ類水質以上。汾河水質三年實現三個跨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時,對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巨變給予充分肯定。數據顯示,今年1月—5月,汾河流域21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Ⅰ~Ⅲ類)斷面12個,占比57.1%,無劣Ⅴ類水質斷面,持續為“一泓清水入黃河”保駕護航。
在管涔山下的汾河源頭,河面寬闊,風景如畫。寧武縣為了更好保護汾河源頭,將汾河河道及沿線濕地環境治理試點項目列入國家第三批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12字原則”,統籌生態治理與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相結合,踐行著“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不斷推進汾河沿岸美麗鄉村建設。
順流而下,到達夏日的太原汾河公園景區,兩岸綠意蔥蘢,清澈的汾河水穿城而過。6月24日一大早,記者在這里遇到了前來跑步的薛陽。他邊熱身邊告訴記者:“早晨的汾河岸邊很涼快,晨練時體感特別舒服。”不只早晨溫度適宜,據悉,太原汾河景區夏季區域溫度比市區低3℃—4℃,相對濕度高10%至20%,在炎炎夏日,汾河兩岸顯得尤為宜人,不僅吸引了市民前來鍛煉,經過修復治理后的汾河太原段生態系統得到整體提升,吸引了160余種鳥類前來棲息。
汾河在萬榮縣廟前村匯入黃河,每天,在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內,8組在線監測設備實時檢測著汾河的11項指標,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為系統提升監測能力,解決河流上下游、干支流治污責任不清的問題,2019年,省生態環境廳倒排工期、自加壓力、全程督導,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建成72座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合計形成135座,實現全流域跨縣界水質自動監測站全覆蓋,徹底理清市縣治污責任。如今,這些監測站點正時刻發揮著作用,把握水質變化規律,為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決策支撐,日夜守護著汾河水質,把清澈達標的河水送入黃河懷抱。
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我省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奮進“兩個基本實現”的必然要求。當前,我省印發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奮力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行動方案》,并著力推動各項重大舉措實施落地。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繼續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我省把工程治理作為關鍵之舉,謀劃了十大工程280余項子工程,目前,已先期開工118個項目,其中,涉及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等牽引性工程正在加緊推進。
綠樹陰濃,萬物在藍天白云下盡享自由,如今從北到南的汾河兩岸,正變身為風景秀美的生態畫廊,三晉兒女將加快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繼續守護汾河水清河晏,為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本報記者程國媛
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
治用結合零排放
從進水井到粗格柵、細格柵,再到沉砂池、厭氧池等各個處理段,黑色的生活污水經過凈水工藝后逐漸變得清澈透亮。6月20日,記者走進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實地了解污水的凈化情況。
在曝氣池外,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黨支部書記李軍指著水池中不斷冒泡反應的微生物群向記者介紹說:“這些看似泥漿的東西含有大量微生物,它們以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害菌、蟲子等為食物,把這些污染物吃掉,水就逐漸變干凈了。你看水中的這些波紋,說明反應得非常充分。”
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北起上蘭村,南至趙莊,西起濱河東路,東至小返河,服務面積32.8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25萬人。它是華北地區首批興建的污水處理廠之一,自1959年正式投產以來,共經歷了兩次工藝變革和兩次改擴建。2021年1月,太原市政府對北郊污水處理廠進行第二次改擴建,截至目前,擴建工程已經完工,改建工程即將于近期完工,屆時,日處理量將由4萬噸提升至8萬噸。
此次改擴建工程采用增強生物脫氮除磷AAO+MBBR+混凝沉淀過濾工藝,出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總磷(TP)三項指標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Ⅴ類標準,其余指標為一級A排放標準。“太原市污水排放的標準在不斷提高,此次改造工程新增加了深加工處理工藝,通過加藥、沉淀、循環過濾等環節,讓水中的一些微小懸浮物和氨氮、總磷等指標進一步下降,從而達到水質提升的目的。”站在出水口,看著噴涌而出的清水,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廠長黎俊偉自豪地說。
與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將凈化處理過的水排入汾河不同,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通過鋪設管網,將深度凈化處理后的中水全部提供給太鋼和太原第二熱電廠這兩家企業做工業用水,回用率達到100%,真正實現了“零排放”。
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間接排入汾河,會對汾河水體造成很大污染,為此,太原市先后在建成區建成7座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污水處理量約109萬噸/日,生活污水實現了全收集全處理。“改善汾河水質是個系統性的工程,不光要凈化水體,還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才能真正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李軍說。
本報記者丁園 實習生唐佩渲
磁窯河交城段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項目
源頭治理護清波
6月22日下午5點多,暑熱漸消。李俊杰約上兩位好友來到交城縣西營鎮石侯村南側的磁窯河自然濕地,開始了他們的夏日垂釣之旅。
作為汾河的一級支流,磁窯河發源于交城縣西北磁窯溝,流經交城、文水、汾陽、平遙、介休、孝義等縣市,到介休市洪善村匯入汾河。交城段水質好壞對下游水質會產生重要影響。為此,近年來交城縣在與文水縣交界處的石侯村建設了磁窯河交城段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項目,讓經過治理以后的達標水源源不斷地流到下游。
“經過我們定期采樣檢測顯示,從這兒流出的水已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水中氧含量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正在采樣的呂梁市生態環境局交城分局西營執法中隊中隊長卞艷軍說,“這里的河水水質好了,魚蝦也多了,過來釣魚和散步的人也多了。”
來到磁窯河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項目的處理車間,工作人員馮爍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項目的具體工作流程:來自上游的河水在這里蓄積之后,通過提升水泵進入高效生物濾池,河水被池里的高效微生物降解后,其中的一些污染物質被分解,再經過凈化處理之后流入旁邊的自然濕地。
據介紹,交城縣河流的主要污染源來自縣城的生活污水、開發區的工業污水以及小作坊產生的廢水。近年來,交城縣先后投資建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廠、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和西營污水處理廠,分別對三類不同類型的污水進行處理,在出境的河段,又投資建成了磁窯河交城段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工程,將前期已經分類處理過的河水再匯集后進行集中處理,以確保出境水質安全達標。
“我們這個項目實際上是對全縣出境河水水質最后集中把關的總工程。”馮爍表示,自該項目運行以來,出境水穩定達到地表水Ⅴ類水質以上,并在磁窯河、瓦窯河、白石南河三河匯合后的下游形成總體積為4萬立方米的高效微生物強化氧化塘自然濕地系統,增強了生物的生態修復功能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治水有責,治水盡責,不給下游的兄弟縣市增添麻煩,是我們交城縣在治理河流污染堅持的首要原則。”交城縣副縣長王向前說。
黃川川
介休龍鳳河生態修復工程
生態防洪雙提升
夏日的介休市龍鳳河生態修復工程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河道內挖掘機、裝載機轟鳴不絕,烈日下工人們正緊抓汛期前有利工期加緊施工,認真做漿砌石防洪墻……
“龍鳳河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于今年5月15日正式開工,上中下游工程同步推進,下游部分工作量最大,正抓緊施工。”現場施工的山西路橋項目負責人李建斌告訴記者,“目前左堤防漿砌石防洪墻已完成300米左右,西段屯5號便民橋18根樁基已全部完成,南張家莊4號便民橋10根樁基已全部完成,各項工作正按計劃加緊推進。”
今年以來,介休市委、市政府把實施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一號工程”,搶抓機遇、率先行動,共謀劃了總投資16.3億元的12個項目,其中龍鳳河生態修復工程就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龍鳳河是汾河一級支流、黃河二級支流,也是介休人民的母親河,流經介休市5鎮13村,市內長度34公里,流域面積223平方公里。
6月14日,晉中市“一泓清水入黃河”暨污染防治攻堅誓師動員大會在介休市召開,并舉行“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開工儀式,進一步鼓舞了該市上下生態修復治理的信心和決心。介休市市長魏鵬耀表示:“將全力以赴把工程實施好、建設好、完成好,奮力打造生態修復的‘介休樣板’,為晉中市和全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介休應有的貢獻。”
介休市將龍鳳河生態修復工程作為重大民生項目,統籌謀劃推進。該項目總投資6.1億元,治理范圍為龍鳳河出山口至108國道,治理長度17.8公里,預計工期3年,在功能上統籌兼顧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建設內容包括生態治理、防洪能力提升兩部分工程。
介休市水利發展中心主任張增耀信心滿滿地表示:“項目建成后,可有效提高龍鳳河行洪能力,改善汾河流域龍鳳河生態環境,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將得到根本改善,群眾生命安全也更有保障。”
本報記者裴云鋒 通訊員岳海霞
萬榮汾河入黃口生態修復保護工程
滿懷青綠向未來
站在萬榮縣廟前村西的望河臺,極目遠眺,只見汾河如玉,黃河如帶,兩河由此交匯。身后,古樸的后土祠和秋風樓,與綠樹清流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以前在航拍的照片上看,汾河的水黑乎乎,沿河的坡光禿禿,經過幾年的治理,現在水清了,岸綠了,游人也多了。”70歲的巡河員楊水旺講述著這些年來他眼中山西“母親河”的變化。
汾河入黃口生態蝶變,得益于萬榮縣堅持河岸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不斷探索的汾河入黃口生態修復模式。
“修復汾河流域萬榮段生態,萬榮重點規劃了汾河入黃口生態修復保護工程。項目概算總投資5.5億元,通過建設人工濕地、護岸工程、生態綠化等,實現水生態修復與水環境治理。”萬榮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確保河道長治久清,萬榮縣設置了65名縣鄉村三級河長,并確定專職巡河員9名,實現了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同時,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共清理汾河“四亂”問題30余處、違建亂占面積6.9萬余平方米,涉河違法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流域水環境明顯改善。
在望河臺不遠處,就是汾河廟前村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站內設備上的一組組數據,清晰顯示著汾河廟前村斷面水質的變化。
“這里是汾河匯入黃河的最后一道關卡,也是檢驗汾河水質的一個關鍵節點。”廟前站的水質檢測員告訴記者,2020年6月,汾河流域國考斷面全面退出劣Ⅴ類,2021年全部提升到Ⅳ類水質以上,2022年上半年Ⅲ類及以上斷面比例達52.4%,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評價生態環境好不好除了抽象的數據,還有更直觀的方式,比如看看有沒有鳥兒愿意棲息于此。打開萬榮縣鳥類愛好者張兵實的抖音視頻號,一段段清晰唯美的白天鵝視頻展現眼前,讓人震撼。張兵實告訴記者,去年春天,300多只白天鵝首次做客汾河入黃口段,廟前站附近還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娃娃魚。
黃昏時分,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南行,淺水河面上、草叢中,鳥兒們覓食、嬉戲,空中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叫聲。護坡上“青山綠水生金銀,生態修復利長遠”的標語向游人講述著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變化。
本報記者周明飛
侯馬澮河生態修復工程
奮力攻堅保清流
6月28日,記者在侯馬市高村鄉西高村北汾河綜合治理工地看到,一臺臺挖掘機在修筑堤壩護坡,工人們頭頂烈日組裝格賓石籠、填充石料。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團項目經理王宇說,該工程建成后,既能防洪減災,又可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汾河水質。
山西人民的“母親河”汾河由北向南,在侯馬市西北拐了個“S”形大彎后,一路向西流入黃河。
地處汾河臂彎的侯馬吸吮著“母親河”的乳汁,孕育出燦爛的三晉文明。在這里,汾河流經21.5公里,還有流經17.5公里的汾河第三大支流澮河。澮河侯馬出境處設有小韓村國考斷面,主要考核入汾河水質。
全省“一泓清水入黃河”誓師大會在侯馬召開后,侯馬市緊抓契機,專班化推進,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汾河流域水質提升達標攻堅戰,奮力為我省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試驗區貢獻力量。
澮河流經侯馬市4個鄉鎮(辦事處)27個村。該市澮河生態修復工程工地上,4座新建的蓄水壩已完成主體,挖掘機、裝載機正忙著河道清淤和土地復耕復綠。工程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工程全長6.1公里,通過修堤筑壩、河道清淤疏浚、水生態修復、線狀岸線提升、雨污分流排水管廊修建等,使澮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在城區海軍街雨污分流管網改造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掛壁井主體已完工,上下游管道已接通,工人們正澆筑檢查井底部。“水污染防治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侯馬市正在實施城區主干道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工程,全力補齊短板。該工程建成后,將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避免汛期雨污混合溢流進入澮河造成污染。
為了落實省委、省政府“一泓清水入黃河”誓師大會工作部署,侯馬市委、市政府堅決扛牢政治責任,成立了工作專班,堅持問題導向,緊盯差距短板,狠抓責任落實,確保汾河侯馬段、澮河侯馬段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努力在汾河生態治理修復上走在全省前列。
綠草萋萋,白鷺蹁躚,澮河岸畔生機盎然。東陽呈人工濕地管理員李維中說:“水質越來越好,魚蝦越來越多,‘一泓清水入黃河’一定能實現。”
本報記者張志剛
汾河靜樂段水生態綜合治理
加班加點搶工期
6月24日,汾河南岸的靜樂縣段家寨鄉溝口村北,昔日沉寂的灘涂地,現在成了忙碌的工地。
西邊農膜回收收集中轉站主體已經建起,中間秸稈綜合利用車間工地上,20多名工人冒著烈日正在安裝鋼架,東邊是農藥包裝廢棄物存放庫,地基已經做好。這是南面一排。北面一排,消防水泵房、集中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的堆糞場、發酵車間、有機肥生產車間也一字排開,30多名工人在地基里忙碌。
項目負責人趙應珍告訴記者,這里是靜樂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中設計項目最全的工地。“我們爭取7月中旬建成投入使用。”趙應珍說,建成后,殘膜、秸稈、畜禽糞,農民都可以收集起來換成需要的農資肥料。項目配套的蟲情測報燈、太陽能智能殺蟲燈也有助于減少農藥使用。
農業面源污染要治理,產業園區污水處理也掛圖作戰搶抓工期。在靜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洞子頭核心區,一排排標準廠房矗立在寬敞的道路網中。配套的污水廠工地上,裝載機、挖掘機引擎轟鳴。項目總工孫國亮介紹說:“污水處理區主要建構筑物包括粗格柵間、提升泵房、細格柵間及曝氣沉淀砂池、生化反應池和沉淀池。根據工藝要求及現狀地塊將其布置在廠區中部。污水廠建成后,處理好的中水主要用于園區綠化用水及沖廁等生活用水,實現‘零排放’。”
提到污水廠,雨污分離就是離不開的話題。靜樂縣將今年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目標任務4.8公里提高到5.38公里。
深入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順利實施,推動汾河流域(靜樂段)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靜樂縣成立工作專班,制定了行動方案。副縣長張海軍說:“我們的做法是步步為營,點面結合,全力以赴使我縣汾河流域國考斷面全面達到優良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