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優化改造,有效降低水廠運行電耗
水務企業一般都是電能消耗的大戶,電能消耗占生產成本比例很大。粵海水務對標國內外水務行業運營水平,制定“星級水廠”標準,針對電耗高于良好標準的水司開展系列節能措施,并取得顯著效果。
中山水司新涌口水廠通過泵房更新改造降低生產電耗
在自來水業務方面,粵海水務通過取水和送水泵房泵組增設變頻、優化運行調度等方式進行改造,實現自來水廠電耗降低。截至一季度末,已完成42座泵房改造和4座泵房優化運行調度(共計劃改造63座),其中22座泵房完成改造后泵組高效運行,一季度千噸水電耗均值同比平均下降7.35%。例如,江西粵海公用公司對14座泵房進行優化改造后,泵房綜合單位電耗平均下降16.73%,均達“星級水廠”良好標準。
在污水業務方面,粵海水務通過更換風機、精確曝氣等方式,實現污水廠電耗降低。截至一季度末,已完成32座城鎮污水廠優化(共計劃改造36座),其中22座污水廠通過精細化管理,一季度千噸水電耗均值同比下降12.94%。例如,吳川粵海環保公司通過更換風機和提升泵,千噸水電耗從273度/千噸水下降到238度/千噸水,達到“星級水廠”良好標準。據統計,2023年一季度,粵海水務實現自來水業務電耗209度/千噸水,優于行業優秀水平(蘇伊士中國水廠平均電耗223度/千噸水);污水業務電耗306度/千噸水,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創新控漏手段,管網漏損治理見成效
管網漏損控制是體現水務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粵海水務始終將供水管網控漏作為運營管理的重中之重,多措并舉降低管網漏損率,減少水資源浪費。
檢漏員在對城市管網進行聽漏
加強科技創新。粵海水務牽頭實施的“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檢測與控制技術”科研項目獲201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城市供水管網控漏技術成果已達國內領先水平。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東莞常平水司實現落地轉化,通過建立示范工程實現管網綜合漏損率從20.77%降低至8.45%。
開展“地毯式”管網檢漏、供水稽查,對管網實行全面“聽診”、尋找“病根”、消除“病害”。據統計,粵海水務僅2023年一季度就檢測并維修漏點約2500處,預計減少漏損水量約900萬噸/年;更換超期服役水表3.2萬塊,減少計量損失約100萬噸/年;稽查違章用水補收水量180萬噸,補收水費約360萬元;持續推進管網改造,投資1.28億元,完成59項管網改造,改造管網42公里;完成25項隱患管網改造,改造管網27公里。
狠抓漏損高的新并購水司。新并購水司基礎薄弱,漏損率高、管網基礎資料缺失等問題尤為突出。粵海水務采用管網檢漏、分區建設、偷盜水稽查、用水異常水表清理等一系列措施,大力降低物理漏損和表觀漏損,實現每年節省水量約4300萬噸。例如,饒平水司大力開展偷盜水稽查工作,一年稽查補收水費205萬元,綜合漏損率從并入粵海前的57.40%降低至39.62%;揭西水司通過管網檢漏等工作,綜合漏損率從并入粵海前的44.80%降低至24.74%。
優化工藝流程,實現藥耗精細化管控
降低藥耗也是關系水廠運行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粵海水務自來水公司現行藥耗已達行業優秀水平,因此重點推進18座城鎮污水廠藥耗優化。
污水處理廠藥劑消耗主要針對深度處理、消毒處理和污泥處理工藝中的藥劑消耗,在保障供水質量的前提下,粵海水務加大技術改造及工藝流程改進力度,通過技術改造加藥設備、優化藥劑投加策略等措施,開展藥耗精細化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藥劑投加精準性和可調整性,有效降低藥劑消耗以及運行管理難度。例如潮南粵海環保公司通過小試試驗,不斷優化藥劑投加策略,實現加藥精細化控制,藥劑費從0.195元/噸下降到0.126元/噸。
潮南環保隴田污水處理廠
據統計,2023年一季度,粵海水務自來水業務藥費僅為0.03元/噸,優于行業優秀水平(蘇伊士中國水廠平均藥費為0.05元/噸);污水業務藥費為0.13元/噸,優于行業優秀水平(全國62座標桿污水廠平均藥費為0.15元/噸)。
節能降耗永遠在路上!下一步,粵海水務將強化節約意識和創新創效意識,提升成本精細化管理水平,為公司降本增效、綠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持續推進水廠泵房改造和生產監控系統管理,力爭綜合電耗達到“星級水廠”良好標準的水廠從83座增加到90座。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建設,計劃實現裝機容量50MW,首年實現發電量約5600萬度,較原來降低用電成本超2000萬元。完善管網漏損控制管理制度,推進供水管網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力爭綜合漏損率高于2022年平均綜合漏損率的水司,2023年綜合漏損率再下降不低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