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
灌區工程是發展農業灌溉、保障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5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十年來,我國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累計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60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近3億畝,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9.37億畝增加到10.44億畝,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約600億斤。
現階段,我國農田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4%,但生產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日前,《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后簡稱《規劃綱要》)印發,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給這個關鍵點,進行了統籌謀劃,以充分發揮國家水網建設在夯實農田灌溉基礎、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吳曉介紹,相關舉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優化水資源總體配置格局。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降水灌溉不同季、水土資源不匹配是影響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
《規劃綱要》從全局高度通盤優化水資源配置的總體格局,促進水資源在時間層面以豐補枯、跨期平衡,在空間層面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有效增加農業灌溉水量和面積,切實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促進地盡其力、水盡其用。
二是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目前,全國已建大中型灌區共7330座,是全國糧、棉、油生產的主力軍,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一些灌區因為早期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久,存在設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
“十四五”期間,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持開展120多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項目完成后,預計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約8800萬畝,新增年節水能力約70億立方米。
三是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結合國家骨干網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同步開展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優先將大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使更多的農田從“望天收”轉變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同時,持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強灌區標準化現代化管理,提高灌排工程運行管護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灌區工程長期穩定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