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青海大部分地區,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三川地區已經是一派嫩綠色的生機勃勃。冬小麥已經長到了5、6寸高,“這是今年春天第一輪澆水,只要讓莊稼‘喝’飽水,秋天一定能有好收成。”中川地區農民用水協會會長王忠青介紹道。
從通知、組織村民灌溉到幫助水管站分好每村每社的水量,這樣的工作王忠青已經做了23年,“以前莊稼熟了才能澆水,灌溉基本都是土渠,容易滲水造成灌溉水流失。水里面裹挾的草籽也讓土渠長草,水速也就沒那么快。澆地的時候百姓為了方便,經常一鐵鍬下去就把水引走,時間久了土渠損毀也比較嚴重。”隨著農田灌溉基本設施的完善,中川地區所在積石峽的灌溉渠道都做了硬化,土渠浪費從以前的70%減少到現在的45%。
據了解,積石峽灌區設有8個提灌站,覆蓋20個行政村5.67萬畝農田,灌溉面積3.78萬畝,是一項灌溉、人飲一體的綜合性灌區。目前灌區管理是以管護所+農民用水協會+農戶管理模式,骨干工程、支渠、斗渠維護責任明晰。“以前灌溉管理也不夠規范,現在都是每村簽協議,明確各村澆水時間段、水量等內容,先供水后收費,群眾的節水意識也更強了。”
積石峽水利管護所前身是官亭泵站管理所,所內仍然留存一座1969年就服務三川水利灌溉的設備——水輪泵,隨著積石峽灌區水網體系的建成,這臺利用水的勢能作為動力,推動水輪運轉的小型水輪泵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民和縣積石峽水利管護所長李孫海說,“我們原來是電力泵提灌的方式,直接從黃河抽水,水輪泵泵出的水流很小,也不穩定。現在已經實現了黃河水自流灌溉,從積石峽水庫引水,水位抬高,北干渠已經實現自流灌溉。自古以來是西水東流,提灌以后是東水西流。灌溉成本低了,電費也少了。再加上供水、動力都實現了自動化能遠程操控,對水量操控和對水閘、干支渠計量器設施全覆蓋,工程運行效益提升能更好服務灌區群眾。”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家住海東市樂都區馬營鄉卡拉村的李秀梅一邊在田里忙著播種土豆,一邊盤算著明年的光景。“等明年地里通水了,就能啥價錢高種啥,想吃啥種啥”,李秀梅說。
讓李秀梅期盼的“水”就是引大濟湟工程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二期工程田間配套建設項目。她告訴記者,現在家里的十幾畝地全是“望天田”,只能種一些土豆、玉米等需水量不大的作物。因為降水量不足等原因,每畝產量只有2000斤左右。“去年因為干旱,地太干了,土豆抓不了根,有些就壞在了地里”。李秀梅也試著在地里的工程蓄水池上面種了一些胡蘿卜,“長出來的胡蘿卜又大又沉,相信通水后收成會更好”。
海東市樂都區水利局副局長張海禎介紹道,引大濟湟工程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二期工程共涉及樂都區蘆花鄉、馬營鄉、李家鄉、馬廠鄉、高店鎮20個行政村的山旱地,農林灌溉面積達5.72萬畝。“僅田間配套設施鋪設管道加起來就有將近1000公里,管道鋪開的距離相當于西寧到西安的距離。”
海東市樂都區水利局高級工程師高起鵬介紹,目前工程在控制灌溉范圍內新建蓄水池156座、減壓池1089座,“現在的旱地小麥畝產大約200斤,工程運行后旱地變水地,畝產能達到500斤,種植種類也能增加。項目建成后控制灌溉區內的旱地將全部變為水澆地,每年農業灌溉效益能提升到1268.52萬元。灌區內3.79萬畝林地同樣能得到有效灌溉,除了目前種植的檸條、黑刺,還能增植杏樹和百合、大黃等藥材,幫助群眾增收,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據了解,引大濟湟北干渠一期工程從2020年至今,分時段向海東市互助縣、樂都區部分鄉鎮供水近1000萬立方米,在助力農牧民春耕春播、發展特色種植業等方面初步發揮了工程效益。
近年來,全省積極推進水利灌溉工程建設,通過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項目的實施,持續對灌渠進行加固修復、清淤疏浚,著力補齊灌區灌排工程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提高灌區輸配水能力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水利現代化和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