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黑龍江省第一個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海林市石頭溝小流域目前已經初具規模。該小流域的治理在采用傳統水土保持手段的同時,還開展了減少面源污染、保護水庫水質、減少薪炭林砍伐等多種工作,給黑龍江省未來開展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闖出了一條新路。
該小流域位于海林市石頭溝境內,歷史上水土流失嚴重,生活污水、垃圾隨意排放,亂砍濫伐、偷盜林木現象屢禁不止。在流域內有一個庫容130萬立方米的小水庫,由于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流入水庫的泥沙約3000立方米,照此速度發展,30年后該水庫將被淤滿報廢。
海林市水務局從2007年開始嘗試在石頭溝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據石頭溝村村長姚龍河介紹:一年來,這里先后修建了坡式梯田、改順坡壟為橫坡壟、修建了谷坊和種植植物緩沖帶,同時,小流域內還全面推廣了地膜覆蓋等節水措施,通過減少灌溉用水,達到保土保肥、減少灌溉水對農田沖刷的目的。為了減少面源污染,改變長期使用化肥形成的土壤板結和污染,他們還在流域內通過行政手段強制推廣廣譜高效,易降解、低殘留的農藥,使全流域每年減少農藥使用量1000公斤。
在開展傳統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時,水務部門還在這里修建了一個用于污水處理的氧化塘。海林市水務局局長郭合君告訴記者:過去石頭溝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后,這里修建了垃圾場,全村垃圾經集中存放后掩埋處理。氧化塘則每年處理3700噸污水,它可以使石頭溝村居民的生活污水經厭氧發酵后,去除其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從而達到凈化目的,而經厭氧發酵處理后的污水還可當作澆灌用水。
一年多的建設使石頭溝村和小村處在的流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07年,就減少了入庫泥沙約1200噸。同時,這里還正在逐步推廣沼氣進戶工程。山市鎮副書記吳子順說:沒建沼氣池之前,每年每戶大約要砍燒柴5車,為了減少亂砍濫伐,村里只能派人死看死守,但偷盜林木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從2007年建了沼氣池后,偷伐林木的現象已經大大減少了。而且,沼氣池產生的農家肥還增加了有機肥。
據郭合君介紹,目前,石頭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建設仍在緊張進行中,預計到2010年,這里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85%以上,林草保存面積將占宜林宜草總面積的70%以上,15度以上的坡耕地將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內平均土壤侵蝕量控制在土壤允許流失量以下;并全面實行封禁,使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小流域內的旅游點、學校、養殖場、村屯生產和生活污水將達標排放,治理率達到80%以上,污水回收率要達到90%以上,固體廢棄物要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處理。同時小流域出口水質將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以上;流域內將發展與水源保護相適應的種植業,農業生產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農田和果園平均化肥純量施用要低于100公頃,農藥使用強度低于每公頃3公斤,不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農產品農藥殘留不超標;秸稈綜合利用率90%以上,農用薄膜回收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