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疆啟動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以小麥、玉米為重點的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全年計劃增加480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如何用足、用好、用活水資源,關系著全區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全區各地正搶抓農時推進春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我區農業農村部門與水利部門密切配合,圍繞服務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全面推進農業深度節水,做好農業用水精準調配,確保農作物實現應灌盡灌,不斷夯實農業強區發展根基,努力再奪豐收年。
4月27日,精河縣阿合其農場,番茄苗移栽機在田間進行播種作業。劉泉攝
讓每一滴水發揮實效
在新疆,農業用水占經濟社會用水總量91%以上。水當之無愧成為全區農業發展的“牛鼻子”。
近年來,全區持續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水利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問題得到不斷改善,用好來之不易的水資源,讓每一滴水在促進農業增產中發揮作用已成為生產者的共識。
3月上旬,瑪納斯縣北五岔鎮,施工人員正在安裝農田灌溉管道。記者 劉毅攝
澤普縣是葉爾羌河流域的農業大縣。4月以來,該縣古勒巴格鄉艾格日鐵熱克村的冬小麥已完成第二遍春灌,農戶達吾提·艾力克家的20畝小麥順利返青,長勢良好。
“今年春麥澆水量足、間隔時間也短,小麥苗青明顯好于往年。” 達吾提高興地說,春季用水高峰時的“卡脖子”旱沒了,春小麥馬上能澆上第三遍水,今年增產豐收大有希望。
今年,不僅“卡脖子”旱不在了,農民還能根據小麥生長需求澆足水,原因何在?
答案是基礎設施和精準調配共同作用的結果。去年,葉爾羌河來水較大,上游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充分蓄水,為今年春季農業生產用水做好充足準備。春季農業生產啟動后,當地農業農村部門與水利部門密切配合,及時根據農業生產用水需求增報用水計劃,水利部門按照周調度、旬計劃、月調整、年控制的原則,及時下達水庫調度指令,最大限度保障各類農作物灌溉需求。
“全村4000畝小麥長勢都很好。” 艾格日鐵熱克村黨支部書記努爾曼古麗·阿卜力米提說,現在不愁沒水了,村民們把工作重心放在田間管理上,努力提高小麥單產水平,獲得更好的生產效益。
4月22日,在呼圖壁縣二十里店鎮小土古里村,農戶操作植保無人機在麥田中噴灑農藥。陶維明攝
春季缺水的緊巴日子正在成為歷史。今年以來,我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做好農作物種植情況調度,協助水利部門分作物、分縣市、分灌溉周期,科學制定農業灌溉用水供水計劃,充分保障農作物灌溉用水,特別是糧食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全區返青冬小麥苗情普遍好于常年平均水平,在田糧食作物總播面積已達2000余萬畝,完成自治區下達目標任務的五成以上。
農田建設讓生產環節更加節水高效
今天,行走在南北疆廣袤農村,隨處可見整齊的條田向遠處自由伸展,片片零碎的地塊被集中起來,圍繞著它們,路、渠、林、電等各項配套設施,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高標準農田,顯示著新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進步和飛躍。
這進步之中,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最為顯著。相比普通農田,高標準農田平整后集中連片、基礎設施完善、土地肥沃,具有排灌方便、利于農機耕作,高產穩產等優勢,能深度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要求,也是確保我區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高標準農田地塊平整,灌排設施完善,適宜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關鍵。” 奇臺縣西北灣鎮柳樹河子村村民馮汝剛說,這兩年,智能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提高了小麥產能,他管理種植的2600畝小麥畝均增產約50公斤,化肥的使用量下降了三分之二,畝均用水量也降低了一半,真正實現了節本增效。
4月4日,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加尕斯臺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農戶在查看冬小麥地鋪設的滴灌帶,準備春灌。華巖明攝
近年來,全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通過爭取資金,強化多元投入,加強制度保障,狠抓項目建管,加強技術支撐,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2年底,全區(地方)已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3600余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40%以上。
今年,全區(含兵團)已下達4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各地在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將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聚焦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自治區認定的“四個百萬畝”制種基地建設高標準農田。全區將立足農業水土資源矛盾突出的現狀,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實施高效節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據測算,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農業生產可實現畝均節水70立方米左右,糧食產能可以提高5%至20%,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增加30%至50%,農民種植環節畝均收益提高100元至200元,農田基礎設施的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的同時,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實現同步提升。
推廣新技術讓節水成為常態
精準科學的水資源調配、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為節水高效農業創造了牢固基礎。在此基礎上,一系列配套技術的推廣,則讓節約用水成為全區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過程中的一種常態。
4月27日,兵團第一師2團職工在棉田駕駛機械進行中耕作業。該團采用“干播濕出”、“一膜三帶”等種植新技術播種的棉花長勢喜人。陳健生攝
這兩年,一項名為“干播濕出”的生產技術在南北疆主要棉區得到快速推廣,該技術不需要進行春灌就可以直接進行播種, 再依靠膜下滴灌方式給水,不僅節省大量水資源,還有效提高了棉花出苗率。
4月中旬以來,輪臺縣哈爾巴克鄉哈爾東村的棉花進入播種期,裝有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的精量播種機,一次性就能完成地膜、滴灌帶鋪設、播種、覆土等精準作業,先進的農機配合科學的農藝,讓當地棉花種植大戶徐遠江感受頗深。
“干播濕出技術的推廣讓棉花生產水平提升了一大步。” 徐遠江說,采用“干播濕出”技術播種棉花,畝均節水20%以上,成本降低15%左右,畝均增收500元左右,該技術幫助農戶有效應對水資源緊缺的短板,相關配套技術的集成將探索出棉花高效節水生產的新模式。
依托高標準農田實現推廣普及的水肥一體化技術也發揮出相似的作用。近年來,布爾津縣將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施肥技術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內容,加大技術推廣力度,使之成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技術支撐。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減少了用工成本,還節約了水肥資源。”布爾津縣打瓜種植戶張偉說,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使生產環節節約肥料50%,綜合提升產量40%,每畝打瓜降本增效30元至50元,節本增效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區農業農村部門及科研單位選派技術人員持續強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每逢關鍵農時,選派專家、技術骨干組成專家調研指導組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讓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相關技術直抵生產一線,引領生產轉型升級。
2022年,自治區支持各地推廣干播濕出技術3324萬畝,實現節水50億立方米左右,全區通過加強統一管理、科學系統調度,累計增加供應灌溉用水49.54億立方米。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