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城陵磯水文站迎來了一位新的老鄰居——4月24日上午,伴隨著啟動儀式的舉行,由岳陽樓區籌建的“守護好一江碧水”實踐基地正式與大家見面。這是繼君山區“守護好一江碧水”展陳館之后,岳陽市打造的又一個生態文明實踐與展示場所。

彭正陽 攝
為什么是“新的老鄰居”?老在哪?
與城陵磯水文站相隔僅數百米的“守護好一江碧水”實踐基地,原是一處老舊小型建筑群。包括原取水泵房、原配電房和原棧橋。因失去使用功能,已廢棄許久。
新在哪?
一是新在硬件。今年初,岳陽樓區投入4062余萬元,啟動了對老建筑的修繕改建。通過設置綠色發展、水文科普、洞庭湖生態動物等展示模塊,輔以現代化的沉浸式體驗廳,同時增加研學、旅游等功能,將廢棄建筑打造成岳陽市又一個綠色生態知識學習平臺和游客打卡點。
二是新在功能。實踐基地的落成,可以充分展示全市5年來,在“守護好一江碧水”、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的成效;可以廣泛開展“守護好一江碧水”教育研學;可以提升城陵磯水文站的文化品位;可以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為什么要建這么一個實踐基地?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站城陵磯水文站遠眺洞庭、極目長江,留下了諄諄囑托和殷殷期待。5年來,岳陽牢記囑托,堅持高標準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快產業綠色轉型,綠水青山成為全市人民豐厚的“幸福不動產”、永續的“綠色提款機”,“候鳥的歡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為岳陽新的名片。
岳陽市以“岳陽之為”貢獻“長江之治”的做法和成效,需要銘記,應該傳承。建設“守護好一江碧水”實踐基地,既是對城陵磯水文站的豐富延伸與拓展,也是對總書記殷殷囑托的重溫踐行與落實,更是向黨中央和總書記交上優異的“守護好一江碧水”答卷。
據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實踐基地的選址曾三易其址。前兩處選址都因可能對洞庭湖濕地造成影響而被否決。一個小的決策細節,成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保護理念在岳陽深入人心的生動寫照。
建筑面積僅1200多平方米的“守護好一江碧水”實踐基地,不僅映照以“岳陽之答”回應“時代之問”,也將存續岳陽的綠色發展新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