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家莊泉在永定河補水后“復活”
2023年4月,北京市水文總站成立60周年。在60年的進程中,從最初主要負責全市17個河道水文站的測驗,到如今作為市水務局的技術支撐單位,在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科學調度、水環境保護、水生態建設和修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市水文總站開辟了城市水文服務的新空間,2020年首次向社會公布《北京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2021年發布《北京市水生態健康等級指示物種(2021版)》、2022年出爐北京泉水資源調查工作成果……一個個重磅發布、一條條精準數據,向社會傳遞著北京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的種種“鐵證”。
去年10月,一份由北京市水文總站“出品”的有關北京泉水資源調查的報告,讓之前“名不見經傳”的泉水迎來了“高光”時刻。數據顯示,全市1361個泉點中,有水在流泉點880個,在流比約為64.7%。
北京泉水水質總體優良
初春的上午,門頭溝妙峰山向陽坡上的山杏花打著骨朵兒,山谷外不遠處蜿蜒著的是永定河,因為正在啟動補水,水流湍湍。就在一處山窩內,翠竹環抱中,一汪清泉汩汩往上涌著,陳家莊村的老支書陳小年彎腰鞠了一捧水喝,“真甜,小時候就是這味兒,小伙伴們夏天在這里用泉水冰西瓜、黃瓜吃,嘿,水也甜,瓜也甜,又甜又涼。”陳小年清楚記得,1982年永定河第一次斷流,過了不久,這泉水就干了,沒水了。“2019年以后這幾年永定河補水,時隔近40年,這陳家莊泉水復活了,你看,我們外面種的竹子都死了,就這泉水周邊長得好著呢,冬天都是綠的。”
離陳家莊泉不遠的斜河澗村,斜河澗東水泉也在斷流十余年后,在2021年7月復涌,在永定河畔可見泉水經地埋管穿越公路,頗有些聲勢地匯入永定河中。“當時復涌的時候,水量很大,一度都沖上了公路。所以,一部分村里營造了人工景觀 ,余水還新鋪了地埋管,引入永定河。”門頭溝區水務局水資源科陳天曉說。
據其介紹,自永定河補水以來,門頭溝區的地下水位上升得比較大,就出現了很多泉水復涌的現象。據門頭溝區初步統計,大約有近30眼泉水復涌。“像陳家莊泉的地質構造是奧陶紀,走向與永定河河槽方向一致,經過我們論證,確實屬于永定河流域生態補水成果,復涌是持續補水后,地下水位回升的證明。” 陳天曉表示。
不僅門頭溝,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懷柔、昌平等區也有不少泉水復涌。像昌平桃峪口水庫上游約10公里處,巨石掩映的河道里,一汪清澈的山澗溪流匯聚成了一個小小的水潭。水面上,幾星水草襯著清冽的流水,在略帶寒氣的初春里顯得格外有生機。“少說也得有十多年沒水了。這回好,一冬天了,也沒見它干!”在附近村子住了幾十年的李長發,連連驚嘆。而從山溪向南驅車約30分鐘,就是有著千年歷史的秦城泉。秦城泉曾是附近居民生活、養殖和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自上世紀70年代起,秦城泉水流量逐漸減少,90年代出現間歇性斷流,2002年泉水完全干涸……而在2021年8月,兩場大雨過后,秦城泉也奇跡般復蘇,開始噴涌。一時間游客不斷,爭相前來探訪這眼“跨越千年的泉”。在懷柔區,一度有36眼泉水復涌。
實際上,泉水又被稱為“地下水的天然露頭”,復涌的泉水也折射出北京市地下水資源的動態變化。北京市水文總站地下水監測評價科副科長趙洪巖指出,2021年北京迎來豐水年,全市平均降雨量924毫米,81處干涸多年的泉眼復涌,部分干旱和季節性斷流的河流恢復生機。“這引起了我們水務系統人員的極大關注,意識到做好地下水(泉水)資源調查工作將為泉水保護管理和恢復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去年年初,我們啟動了全市泉水調查項目,主要針對分布在海淀、豐臺、石景山、房山、門頭溝、昌平、延慶、懷柔、密云、平谷等10個區的泉水,查清泉水復涌、水量、水質、泉水的開發利用等情況。”
最終的調查結果顯示,泉水水質總體優良;水溫大于25℃的溫泉主要有7處,“我們挑選了400個泉眼進行了水樣的檢測,將近90%的水能達到地下水質量III級水的標準。”趙洪巖說,泉水利用類型以生活、生態景觀利用為主,生產利用為輔。從位置上看,山區的泉水相對較多,如懷柔、門頭溝、密云等,有的泉眼數量達300多個。
地下水連年回升致泉水復涌
“我們還挑選了135個泉眼進行泉水動態監測,泉水的出涌量可達年將近7000萬方左右,相比于之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對于這么多的泉水復涌,趙洪巖認為,這是地下水連年回升的必然結果。他指出,首先得益于“天幫忙”。北京近年來降水條件相對穩定,特別是2021年的“超長汛期”降雨頗豐,為北京市地下水修復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更重要的還在于‘人努力’。”趙洪巖介紹說,2014年底“南水”進京后成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為地下水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平谷、懷柔等應急水源地逐漸恢復“熱備份”,地下水水位開始拔節而升。
與此同時,在多類外來水的支援下,北京完成了永定河、潮白河等多條流域的生態補水工作,充分利用現有砂石坑、蓄滯洪區、河道水網回補地下水,推進河流沿線地下水水位回升、儲備能力提高。
此外,北京市近年來還通過嚴控地下水開采、強化重點領域節水、做好水源置換等方式,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對地下水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南水進京的第二年,北京就開啟了大規模自備井置換和地下水源地壓采減采工作。2019年,《北京市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印發,重點推進“控、管、節、調、換、補”治理任務,地下水有了進一步回升的底氣。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累計回升9.64米。根據北京市水文總站公布的最新監測數據,4月3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6.29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37米,地下水儲量增加1.9億立方米。 “目前北京市平原區大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仍處于近年來同期最高水位。”趙洪巖說。
2021年12月28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6.39米;2022年3月14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6.30米;2023年4月3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6.29米。這三組數據,讓趙洪巖感到很踏實,“北京的地下水位,穩了!”
北京將啟動泉水流量自動監測
隨著多處泉眼復涌,地下水這個“隱形”的水資源得以被人看見。在趙洪巖看來,泉水的生態價值以及給農產品帶來的高附加值讓泉水的復涌更為“值錢”。他舉例說,房山區長溝鎮南甘池村附近有一個甘池泉群,村子所在的位置盛產水稻,那里的村民也將泉水用作農業灌溉用水。用泉水灌溉的長溝御塘稻和海淀京西稻、順義清水稻一樣聞名遐邇,每年還沒到豐收季,就被搶訂一空。而門頭溝的西落坡村同樣用泉水澆灌的京白梨也遠近聞名。“更多的是泉眼附近的村民開發生態旅游,經營收入也會水漲船高。”
那么,對于泉眼的管理會僅限于泉水調查嗎?當然不會。趙洪巖表示,目前正在此次泉水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編制北京市泉水名錄,并繪制全市和分區的泉水分布圖。同時,還要推進建立重點泉域監測站網、探索建立泉水保護管理制度體系,形成泉水管理長效機制。
“泉水的溢出也是地下水排出的一個重要的量。這個量以前只是通過簡單的調查來得到,隨著泉水復涌的增加,我們會選取10個泉眼進行流量的全年自動監測,這樣對于泉水的流量就有了更精確的把握,也可以看到地下水回補的效果,成為水量調度、配備重要的參考。”趙洪巖透露,自動監測平臺將選取大泉、重要泉、流量比較大的泉進行監測,“出水量大、水質好、適合做長期水流量觀測點的泉是我們考慮的對象,我們已經對具備這些基本條件的泉水摸清了底數,現場也進行了踏勘,會從中優先選擇10個,像平谷區黃草洼泉,位于村落里,周邊環境比較好,適合在現場設置監測設施。總體來看,相較于河湖,泉水的流量小、過水斷面也小,所以符合泉水監測條件的設備儀器、斷面的選取我們都要精心設計。”
同時,北青報記者也了解到,各區也開始在泉水保護上動起了腦筋。像門頭溝區就開始推動“百泉復涌”工作,陳天曉介紹說,2022年普查最新數據,門頭溝在賬234眼泉水,在流泉是106個,接下來啟動泉脈補給區的地質水文工作,確保“無水復涌,水少提量,有水長流”。結合控制壓采、水質提升、市民親水、鄉村振興、母親河保護等工作,制定泉水保護圖冊規范等標準化工作。“今年會在潭柘寺的龍潭泉、王平鎮西落坡村的馬致遠泉先行試點,前者主要是結合5A景區的打造,針對其文化意義,與千年古寺相結合;后者跟鄉村振興相結合,‘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故居就在西落坡村,其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在說泉水,我們將對整體環境進行提升,留住更多的游客,將泉水打造成京西的名片。同時,年底前建立起泉水的監測平臺,確保泉水安全的前提下,再讓游人來喝。明年,還會結合流域、鎮域全面鋪開,爭取給泉水周邊的村民帶來更多的生態效益,持續保持生態水源涵養成果。”
現場
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 健康指示物種頻現身
高體鳑鲏、彩石鳑鲏、中華青鳉魚、中華沙鰍、泥鰍、麥穗魚……“在北京市水文總站8層辦公樓內的走廊一角,一個長約1.2米、高約1.7米的魚缸常常引人駐足。缸中水草茂密,20多種小魚穿梭其間,缸底還鋪設了底沙和鵝卵石。“魚、水草、底沙、鵝卵石,包括水中的蝦、螺、貝、蝌蚪、蜻蜓幼蟲等都來自北京本地的真實水域。”市水文總站副主任黃振芳介紹,這些不是普通的觀賞魚,而是市水文總站水生態監測團隊在每年的水生態監測工作中采到的活體魚。
“每采到一種新的魚型,我們就會放到魚缸里。你看,這種五彩斑斕的魚俗稱五彩魚,學名叫鳑鲏魚,是水生態健康與否的風向標。”黃振芳指著魚缸中一群小魚說,“這種魚對水生態環境要求很高,只在水質良好、溶氧充足、生境條件完善、水生態指標健康的水域中生存繁衍。現在北運河、運潮減河、涼水河等河道都看見了五彩魚,五彩魚已經成為本市水域的廣布種,說明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黃振芳說,北京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野生魚類有85種,目前市水文總站生態調查團隊已經觀測到活體的達61種,已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的72%,表明本市水生態系統恢復勢頭良好。
市水文總站副主任武佃衛介紹,該站自2009年起開展水生態監測,水生態監測站點已經由22個增至166個,評價水體由48個增至148個,涵蓋全市五大水系主要水體和第一、二批濕地名錄中的全部濕地。“通過對河湖生境指標、理化指標、水生生物等水生態要素的監測和數據收集,分析評價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和變化情況,為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提供依據,是河湖生態系統管理的重要內容,對加快推進本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武佃衛說。
實際上,從2020年首次向社會發布《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2019年)》起,北京市水文總站已經連續三年對北京的水生態健康交出答卷。“盡管我們監測的站點和評價的水體都在增加,但從水體的健康綜合指數來看,健康水體的比例由73%提升到最高為85.8%。同時,包括浮游動物、大型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魚類物種數均有所上升,顯示出北京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日趨豐富。”市水文總站水生態監測評價科科長劉波表示,2022年的《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目前已經基本完成,經過審核手續后就會向社會公示。
同時,2021年,市水文總站還對外發布了《北京市水生態健康等級指示物種(2021版)》名錄。名錄中選取寬鰭鱲、中華青鳉、馬口魚、翹嘴紅鲌、鳑鲏(俗稱五彩魚)、中華新米蝦為水生態健康等級指示物種,當有這些物種且可長期健康存活時,可初步判斷該水體處于健康等級。
“我們在2021年水生態監測過程中發現,水生態健康等級指示物種頻繁現身,分布范圍逐漸擴大,數量也大大增加。”劉波介紹,在水庫型水體、永定河水系及潮白河水系上游山區河段、拒馬河中健康等級指示物種中分布最為豐富。城市平原河段及健康湖泊水體中,“五彩魚”分布最為廣泛,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馬口魚、寬鰭鱲也變為“常客”。“這表明北京市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成效,水生生物體現出‘量’與‘質’的雙重提升。”劉波說。
攝影攝像/本報記者 劉暢
60年北京水文大事記
◎ 1963年4月
北京市水文總站正式成立,主要任務是負責全市17個河道水文站的測驗工作。
◎ 1978年起
開展地下水位人工監測工作。
◎ 1999年開始
進行地下水位自動監測井建設,截至2022年底,地下水位專用自動監測井達到952眼,形成“布局合理、專井專用、自動監測、實時評價”的地下水監測站網體系。
◎ 2009年
在全國水利系統率先開展水生態監測,截至2022年,水生態監測站點由22個增至166個,評價水體由17個增至148個,涵蓋全市五大流域、主要河流、水庫、湖泊和全部濕地,動態實現全覆蓋。
◎ 2018年
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北京部分)項目建設,可對重要水源地和生態補水影響區地下水動態進行實時分析,用實際數據反映補水“效益”。
◎ 2019年
建立了平原區地下水流數值模型,用于模擬生態補水、水源地開采等場景對地下水動態的影響。
◎ 2020年
首次向社會發布《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制定了《水生生物調查技術規范》《水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范》兩個北京市地方標準,編制《北京市常見水生動植物圖冊》。
◎ 2021年
向社會發布《北京市水生態健康等級指示物種(2021版)》名錄。
◎ 2022年
北京市泉水資源調查工作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