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 優化水庫管理體制
安徽省深化與金融機構的對接合作,2022年省國開行、農發行等11家銀行新增涉水建設項目中長期貸款419億元;搶抓政策機遇期,積極申報爭取水利專項債,把政策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水利項目和資金。
安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相繼實施了淮水北調配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設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投資約47.9億元。大力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印發全省水庫、水閘、堤防工程標準化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和評價辦法及標準、操作手冊示范文本等。
目前,全省共有12個水管單位(19處工程)通過水利部工程管理考核驗收、246處工程通過省級標準化管理評價,省直管工程基本實現標準化管理,60%以上的市級管理工程、部分縣級管理工程實現省級標準化管理。全省在創建肥西、定遠、廣德、廬江、寧國等5個全國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2022年評估驗收全椒縣等7個縣(市、區)為省級示范縣。
安徽督促各地進一步落實管護主體、經費、人員和措施,推動區域集中管護、政府購買服務、“以大帶小”等管護模式改革,提前實現對全省3084座分散管理小型水庫的專業化管護全覆蓋。積極加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投入力度,省級水利工程運行維修經費由2016年的8000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1.15億元。
推進水價改革 完善水權制度
聚焦水價這一關乎民生的要點,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全省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省水利廳配合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等4項機制,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成情況納入糧食安全考核和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
在總體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原則下,安徽努力推進農業用水價格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保障工程良性運行,促進節約用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累計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4321.42萬畝,占改革總任務5990萬畝的72.1%,征收水利工程水費7.85億元,共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1505.8萬畝。
在探索完善水權制度方面,安徽出臺水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方案和水權交易管理實施辦法(暫行),明確水權確權及水權交易的原則、對象、范圍、流程等。積極推進水權確權試點工作,根據全省水資源自然稟賦條件,分別在新安江流域、江淮之間、淮河以北地區開展水權確權試點,不斷積累水權制度改革經驗。
在水權確權試點工作基礎上,安徽鼓勵各地區積極開展水權交易,探索構建多模式水權交易新格局。六安市金安區結合當地實際,完成全省首宗水權交易,黃山市完成新安江流域首宗水權交易,合肥市完成安徽省首宗地熱水水權交易……這一系列探索對推動安徽省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工作方式 提升建管水平
安徽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印發全省水利系統建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年方案,全面加強水行政主管部門、項目法人以及質量、檢測等重點環節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設管理人才培養方式、評價手段和培養機制,培養滿足全省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要求的建設管理人才隊伍。
全省積極推進質量管理標準化,深化質量提升和質量考核工作,印發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標準化手冊,編制水利建設質量管理標準化手冊,推動建設工程質量提檔升級,細化調整省對市質量考核細則,促進全省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同時,安徽組織開展“黃山杯”“禹王杯”創優工作,引導激勵經營主體增強質量意識。開展2023年水利工程乙級資質等級質量檢測單位“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持續強化檢測管理,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優化監管措施。
全省加大對水利行業招標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力度,加強對水利建設項目履約行為的監管,推進與省公管局等部門的聯合監管,真正實現招標文件的承諾和履約現場“兩場聯動”。持續抓好全省水利施工、監理等10類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評價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強化信用信息和評價結果應用。
安徽將繼續圍繞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六條實施路徑,深入推進“兩手發力”,大力實施“安徽水網”工程,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網,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網,著力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推進智慧水利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管理,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提升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安徽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