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站1號機組突發(fā)故障,搶修突擊隊立刻出動,一定要保證灌溉不能中斷!”
接到命令,王宇航和同事們帶著裝備火速趕赴現(xiàn)場。作為泵站檢修運行班班長,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臨時任務,“每年春、夏、冬三個灌季,我們要24小時三班倒待命200多天,隨叫隨到。”王宇航說。
在出現(xiàn)水泵故障的基坑旁,搶修突擊隊的小伙子們犯了難——水流不斷攪動渠底經年累月淤積的污泥,將基坑染成了水泥一般的深灰色。
“咋辦?把泵關了修嗎?”
“不行,現(xiàn)在是灌溉的關鍵時刻,水不能停。”
“那只能一邊運行一邊搶修?”
“基坑里的泥漿都淹到腰上了……”
“不能等了。”王宇航跳入基坑,幾個同事也跟著下去。魚類和樹葉腐敗的臭氣猶如重錘,狠狠砸在他們的太陽穴上,大家忍著嘔吐的沖動,或蹲或坐于泥漿中,操起扳手,掄起大錘,不一會兒一個個都成了“泥人”。經過整整17個小時的鏖戰(zhàn),搶修突擊隊完成了平時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維修任務。
電機再次轉動的那一刻,幾個年輕人激動地歡呼起來。
搶修泵站的這一幕,只是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秦東水利工程維修養(yǎng)護公司搶修突擊隊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這支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8周歲,以90后為主體,是名副其實的“生力軍”。
2021年10月,我市遭遇強秋淋天氣,灌區(qū)發(fā)生嚴重內澇災害,排水站來水迅猛,遭遇險情,一旦水流進入機房,設備報廢,機組無法運行,將會給防汛排澇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當時西排泵站情況最緊急,水位不斷上漲。危急時刻,王宇航和同事們一邊加入搶險突擊隊加固圍堰,一邊用沙袋將機房嚴嚴實實地包圍起來,防止水進機房。然而,雨越下越大,積水也不斷上漲,眼看水位將要漫過沙袋圍堰。王宇航和幾名青年又立即投入臨時泵安裝工作中。等到臨時泵開始工作時,積水只差30厘米就漫過機房的沙袋。他們顧不得休息,又繼續(xù)通過堵沙袋的方式延緩水流上升的速度。
經過8小時的奮戰(zhàn),積水終于不再上漲。接班的同事趕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筋疲力盡的小伙子們早已擠在長凳上睡著了。2021年,這支肩負著灌區(qū)西、南干系統(tǒng)8個泵站維修養(yǎng)護和運行管理任務的隊伍,獲得了“陜西省青年文明號”榮譽。
“泵站工作環(huán)境差,特別是水泵檢修,幾乎是在泥水里勞動。趕上搶修,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抽水運行三班倒,冬天泵房里寒風刺骨,夏天熱得像蒸籠。機組的轟鳴聲,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充斥在腦海里。”談到工作的辛苦,檢修運行班的于洋幽默地說,“大姑娘小伙子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有時介紹個對象,人家還嫌棄我們單位地處農村、條件艱苦。一到假期,也不知道穿什么樣的衣服回城里合適。”
女職工師婷婷也深有感觸:“灌季晚上每半個小時要清理一次攔污柵,就是用長網(wǎng)兜把里面的垃圾撈出來,說實話,真的不輕松。但這些工作只是身體層面的考驗,最難受的是和孩子的分離。我家孩子上幼兒園那會,每天放學回家都喊著要媽媽,感覺特別對不起孩子,但職責和使命又需要我在這里堅守,尤其是當看到灌區(qū)麥浪滾滾,瓜果飄香,群眾在歡聲笑語中享受豐收的喜悅時,我們都會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心里甜滋滋的,覺得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都值了。”
泵站運行青工搶修水泵
“一開始下基層的時候,我們這群人都是剛踏入社會的小年輕,根本不明白這份工作肩負的責任,但在一次次的緊急搶修任務中,我們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也真正讀懂了‘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作為這家公司的“頭雁”,經理黃金陽對這支隊伍充滿自豪。
這群年輕人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從五湖四海匯聚于此,用青春澆灌沃土,以堅守砥礪初心,在廣袤的秦東大地上奏響了一曲曲希望之歌、奮進之歌,為我市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推動特色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