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水 護航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廣東省水利廳著力推進水利體制機制法治一體化建設,水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筑牢依法治水管水基礎,扎實做好法治政府建設各項工作,為廣東省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2年,全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共辦理水事違法案件1569宗,已結案1236宗;向公安機關移送刑事案件線索20宗;巡查河道長度94萬公里,巡查水域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共出動執法車輛48828車次,共出動執法船只2148航次,現場制止違法行為數量7698次。
此外,以廣東省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為契機,編印《廣東省水利廳普法工作指引》《水法律匯編》,組織全省水利系統法制干部培訓、舉辦法治專題講座,推行“說理式執法”,踴躍開展水法進校園、進企業、進工地、進鄉村、進社區等活動,積極營造知法守法良好社會氛圍。2022年,廣東省水利廳1個處室、1名個人被水利部評為全國水利系統“七五”普法先進集體、先進個人,1個處室被司法部評為全國行政執法先進集體。
堅持節水優先 助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廣東把節水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助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堅持全域統籌,加快變革創新,節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十年來,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56.4%和62.4%。同時,廣東還堅持機制創新、科技引領、產業驅動,深入探索南方豐水地區節水新路徑。廣州等地先后印發《節約用水獎勵辦法》,給予節水先進企業(單位)最高2萬元獎勵,節水先進個人最高2000元獎勵,有效激發了社會節水動力。汕頭等市積極推動污水再生利用,南澳縣后江污水再利用工程處理的尾水回用率100%,全部轉化成能夠用于縣城市政道路噴淋和市政綠化的中水,達到了治污節水美化環境的良好效果。
3月19日,省內首個節水的實驗體驗基地——廣東省節水體驗實驗室隆重開館,小學生們排隊入館參觀,爭搶著學習節水知識,感受節水科技的魅力。截至目前,廣東已建成11個省級節水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節水體驗實驗室的落地運行,標志著廣東省節水宣傳基地有了示范窗口,通過推進節水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強化節水知識和政策法規普及,引領全社會形成惜水、節水、護水的良好風尚。
建設幸福河湖 推動綠色水經濟蓬勃發展
廣東地處南方豐水地區,既是水利大省,同時又是經濟、人口第一大省。省內有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珠江三角洲河網及各類中小河流2.38萬條,總長10.3萬公里,有水庫7900多宗、規模以上水閘8300多座,全省約71%的耕地、82%的建設用地、70%的活動人群、75%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分布在水系周邊2公里范圍內,人水關系密切。發展水經濟具有資源稟賦良好、市場廣闊的先天優勢,人民群眾熱烈期盼,市場主體意愿強烈。近年來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和萬里碧道建設等治水成果全面顯現,為水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當前,大力推動水經濟,特別是水上運動、內河游輪游艇和濱水旅游等業態發展恰逢其時。
廣東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仁著表示,接下來,省水利廳、省河長辦將會同有關單位,充分利用河湖眾多、資源稟賦較好的優勢,依托萬里碧道、水利風景區、水利樞紐等載體,鼓勵、支持、引導市場主體開展綠色水經濟活動,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今年計劃在全省擇優開展10個水經濟試點,打造5個省級水利風景區,組織編制水經濟發展規劃,規范引導水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同時,通過水經濟的示范帶動,讓河湖沿線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