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一網統管、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務網
目前,物聯感知建設作為先進的技術輔助手段引入到各項水務管理工作中,圍繞水旱災害防御、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排水管理等工作,全市各涉水單位在水務物聯感知建設、資源整合、管理應用等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且初見成效。例如,供水管理方面,已建設12個自來水廠水質監測、504個管網壓力監測;水資源管理方面,已實現100個地下水監測井水位在線監測、15個地下水取水戶流量監測;水環境治理方面,已建設50個河涌水質監測;排水管理方面,58個污水廠流量和水質監測、65個污水泵站液位和狀態監測等。
與此同時,廣州市水務局已通過“水務一體化平臺”初步實現市水務局及局屬單位、市水投集團(市排水公司、市凈水公司)部分核心業務物聯監測數據資源的接入、整合和共享,為推進水務行業市區物聯監測全覆蓋、數據資源整合及共享奠定基礎。
廣州市水務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構筑“一網統管、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務網,管理模式向智慧水務升級轉型,排水智能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規范水務物聯感知建設,加強水務物聯感知資源整合共享和管理能力,推進高效立體的物聯感知體系建設,亟需編制《廣州市水務物聯感知專項規劃(2022-2025年)》,為廣州市水務物聯感知建設提供指導和依據。
分“應當建設”和“建議建設”兩類
本次《規劃》提出的目標是:以標準統一、“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依托水務一體化平臺,實現水務物聯感知資源的接入、整合和共享,為全市涉水管理部門(單位、企業) 提供多元化感知資源服務和數據支撐,實現“有效覆蓋、規范共享、全時可用”的水務物聯感知體系。
廣州水務物聯感知總體框架,以廣州智慧水務“四橫三縱”總體框架為基礎,完善建設物聯感知體系的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應用層、標準規范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運行維護體系,實現水務物聯感知的集約化、一體化、智慧化管理。
為明晰建設任務,將《規劃》建設任務按照緊迫性分為“應當建設”和“建議建設”兩類。《規劃》中“應當建設”任務包括應建物聯終端、水務物聯管理平臺及水務物聯標準規范。對于“應當建設”的任務,應按要求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建設;對于“建議建設”的任務,可結合實際業務需要進行建設。
“應當建設”物聯終端841個
《規劃》將廣州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水庫、大中型水利水閘、大中型水利泵站、歷史積水點、自來水廠、污水廠、農污處理設施、重點排水閘門、在建水務工程、海綿城市典型區域等11類對象的物聯終端建設確定為“應當建設”任務。結合各對象的物聯感知建設現狀,最終確定“應當建設”物聯終端待完成任務所涉及的對象共計841個,其中水庫47座,大中型水利水閘56座,大中型水利泵站45座,自來水廠36座,污水廠7座,農污處理設施631座,排水閘門19座;其余如山塘、湖泊、堤防、水源地、取水增壓泵站、地下水、生態控制斷面、排水管網等對象的物聯終端建設為“建議建設”,各級部門結合實際業務需要進行建設。
水務物聯管理平臺又將如何建設?《規劃》提出,全市各級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涉水單位,圍繞各項物聯感知監測建設任務,根據各單位實際業務及物聯感知設備管理需求,可以利用市水務局建設的“水務物聯平臺”,對新建或已有的水務物聯感知設備進行統一接入和管理;也可以在全市統一的水務物聯感知體系框架下,進行水務物聯平臺分節點建設,提高物聯管理效率和實現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