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水渠堵塞嚴重、雜草叢生,一到春耕,心里就犯愁。”黎明村黨支部書記黎勝利介紹,得益于水價改革,田間水渠現在有專人管護,用水更方便,村民節水意識也提升了。
為破解農田水利設施管護不到位、農戶節水意識淡薄等問題,2016年以來,我省扎實推進農業灌溉水價改革。到2022年,全省累計完成改革面積2994.47萬畝,完成比例約98%,基本建立起農業用水節約、灌溉工程良性運行的長效機制。
怎么改?水利工程管護實現成本化運行
“過去,溝渠無人管護,等到農田用水時,時常因為堵塞而影響灌溉。臨時疏通耗費大量人力,治標不治本。”撫州市黎川縣社蘋村黨支部書記邱春光說。
破解農田水利設施缺乏長效化管護問題是改革的關鍵。過去,農村水利工程監管責任主體不明晰,水費征收難、設施管護難、田間管理難、資金投入難,導致農田灌溉難以得到滿足。
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蘇立群介紹,通過改革,我省建立起由水費收入、經營收入、財政補助等組成的管護經費合理負擔機制,確保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長效化。
為制定合理的農業灌溉用水價格,我省以水價達到運行維護成本為主旨,構建易操作、推廣性強的定價模式。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實行一區一價,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和小微型灌區實行一縣一價。
目前,我省93個縣(市、區)均已完成水價批復,終端平均水價達到每畝每年32.27元,總體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
改革后,農田用水進行計量收費,用多少水、就繳納多少費用。水價形成過程中,我省還配套建立了精準補貼機制,既不增加農民負擔,又能讓供水管理單位實現成本運行,水利工程管護資金不再吃“財政飯”。
誰來管?實行管養分離,實現專業化管護
近日,撫州市廣昌縣潤泉維養管護公司的工作人員來到廣昌縣頭陂鎮頭陂村,為種糧大戶易光清免費檢修農田灌渠設施。前幾年,這些活都得靠易光清自己去完成。
“水價改革后,去年農田用水每畝費用只需6.45元,設施還有專人管護,渠道放水,暢通無阻,讓我們老百姓種田的信心大大提高。”易光清笑著說。
廣昌縣水利局農水股股長劉文介紹,該縣打破“重建輕管”傳統思維,堅持“誰受益、誰管護”和“市場化運作與政府補助相結合”的原則,推行一體化管護模式,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安排專人做好農村基礎設施管護。
解決“誰來管”的問題,各地都在探索實踐。“去年,我們采用市場化方式,確定江西省贛撫平原工程維護有限公司作為全縣水利骨干工程的維養單位。”進賢縣水利局主任科員舒松彬介紹,維養單位將全縣灌區分成若干片區,實行網格化管理。
省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郭建軍介紹,我省重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體系,全面推行“雙層治理、管養分離”新模式,確保農田水利工程得到專業化、可持續的管護。
如何管長遠?節水意識、節水效能都要提升
“過去,有的農戶節水意識不強,農田大水漫灌現象時有發生,而到需要用水的時候又沒有水。”南昌市安義縣新民鄉種糧大戶周冬平介紹,水價改革以后,我們也開始盤算怎么節水、提高用水效率。
“水價改革后,上游來水有計量設備,村里支渠堵了有人清理,田里的水隨用隨取。”新民鄉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成果可持續化,精細化做好用水過程管理,新民鄉通過完善用水計量設施,落實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在不增加農戶負擔的基礎上,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水利工程運行長效化,實現了多方共贏。
農業灌溉水價改革并非一勞永逸,在偏遠山區,農田水利設施投入不足、缺乏穩定的管護經費等問題依然存在。下一步,我省將通過編制高質量農田灌溉發展規劃,破解水費收繳難題,完善多元化管護經費投入機制等措施,讓農田水利設施有錢建、有錢管、有人管、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