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內江市威遠縣新場鎮卡房村11組,一片竹林盡頭,一股清澈的泉水從石縫中涌出來,順著細小的水溝,緩緩地流入水井。村黨總支書記曹莉紅蹲下身,直接用手接起水管中流出的泉水,連飲三口,直呼:“解渴”。

卡房村黨總支書記曹莉紅直接飲用泉水
竹林邊這處清泉是2022年旱季時,村干部帶領村民開辟的新水源。
2022年12月下旬以來,內江市各縣(市、區)降水量異常偏少。截至2023年2月9日8時,全市148個監測站中,有139站持續冬干,為較重等級。其中,新場監測站從1月1日8時至2月9日8時,降水量為0。
持續干旱天氣,造成水庫、堰塘蓄水銳減,部分水源枯竭,其他村小組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飲水不足,村干部又開啟了新一輪“找水之路”。
缺水
油菜長勢不佳
水井枯竭 村民挑堰塘水飲用
卡房村地處山區,幅員面積17.8平方公里,是威遠縣新場鎮最偏遠的鄉村,與觀音灘鎮和山王鎮交界。鄉村道路大多蜿蜒曲折,兩邊是裸露的山石和松林,有的坡度接近40度。
“我們這個村就是靠天吃飯,遇到天干就惱火。”曹莉紅指著地里的油菜憂心忡忡。往年這個時節,油菜應該有1米以上,鮮花盛開,郁郁蔥蔥。而如今,干涸的土地里,油菜矮小稀疏,開著零星的花朵。水位下降了兩米的堰塘,灌溉能力有限,很難“護它們周全”。

天氣干旱油菜受影響
灌溉用水暫可擱置,飲用水卻刻不容緩。
春年前夕,返鄉游子增多,用水壓力日益加大。卡房村18組,不斷有村民向小組長李道友反映,吃水困難。有幾戶相鄰的村民,原本都依靠一口老水井生存,可是近期斷水了。無奈之下,大家只有去山上的堰塘挑水來吃。水里有些雜質,村民便挑回來沉淀一下,然后循環利用。
挖水
巖石下有滴水
鐵錘鑿出水凼 連接到村民家
今年1月,李道友帶領村民尋找新的水源時,想到了一塊挨著巖石的荒地,以前那里還種莊稼。老百姓記得,挨著巖石的莊稼更茂盛、葉子更綠,由此判斷巖石下方的水源更加充足。
可是怎么鑿開堅硬的巖石?“正好村里的老百姓在用挖掘機作業,于是我們就請他幫忙鑿了一個水坑,可是半個月后,發現水量并不大,我們又換了一個地方。”曹莉紅所站的位置下方,水坑里只蓄了一點水,連底層的石頭都不能完全浸濕。
而幾十米外,另一塊巖石下的水流就大得多。幾天前,挖掘機也幫忙在這里挖了個大坑。等不及的村民,已經放了兩根水管,從巖石下方的水凼連接到家中。

卡房村18組在巖石下發現水源
繞著挖掘機挖出的大坑邊緣,記者小心翼翼地靠近巖石。只見巖石下方,有小水滴落入水凼。曹莉紅解釋說:“這叫巖線水,從石頭縫里沁出來,我們先挖一個小坑觀察水量,看著水量大才挖的大坑。接下來會修建蓄水池,解決20多戶村民的飲水問題。”
大坑倒是簡單,挖掘機幾個小時就搞定。在鑿小坑時,可是費了一番功夫。一旁的李道友吸了一口葉子煙,緩緩地說道,別看坑小,三四個人交替,彎著腰,用鐵錘和鉆子一點點地鑿,打了好幾天。
找水
山谷發現源泉
肩挑背扛十多天 打出一口井
卡房村18組的水源找到了,還有兩個組仍在找。漫山遍野如何尋找新的水源?村干部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們先向村里的老人求教,獲得水源的大概位置,然后一行人扛著鋤頭,去老人們指的地方找。“一鋤頭下去,看挖出的泥巴是干的還是濕的,濕潤就有戲。”曹莉紅總結說。
卡房村11組的水源就是這么尋來的。組長唐樹友還記得,2022年6月,新老村支書帶領他和村民一共七八個人,到處找水,挖了好多地方都沒水,最終在一個叫水井灣的地方,發現有點水從山谷滲出來。
唐樹友領著記者來到水源地,小水滴接連不斷地從石縫滴下來,形成了一個小水坑。這里剛被發現時,水向四周外流,水量不大。村民們便用黃泥將多余的水洞堵住,只留一股水,順著溝渠流出來。水流下方,鵝卵石清晰可見。

卡房村11組去年尋得新水源
最困難的便是打蓄水井。因為交通不便,從馬路到水源地有幾百米的距離。水泥、河沙、磚塊,全靠人肩挑背扛。四五個壯漢,花了十多天時間,完成了水井打造,惠及附近7戶村民。
2023年2月10日上午10點,楊萬仙打開水龍頭,水管里放出的泉水不一會兒就將水桶裝滿。她高興地說:“以前水質不好,有蟲、青苔、泥巴,現在這個水就衛生多了,燒開喝都沒有味道。”
接水
擴大原有水井
17戶村民再也不用爭水
缺水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新場鎮卡房村,還有坐落在威連路旁的紅豆村。2月10日中午,紅豆村黨總支書記曹祿燮領著記者來到他家后山。記者看到,有水管從山崖上落下來,或連接山下的水塔,或兩股匯成一股,連接到老百姓家中。
曹祿燮稱,缺水從去年就開始了,到今年1月愈加嚴重。1月28日,農歷正月初七,村干部開始帶領老百姓集中找水。無論是廢棄的水井,還是曾經有泉水冒出的水池,水都太少。最終,他們選擇了這處山崖。
山上有個山溝,老百姓找了一個稍微平坦的位置,用磚砌成天然的水池,安裝好水管后,就可以直接用。
在紅豆村9組,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幾戶村民房屋側面都綁著3根不同顏色的水管。“水管來自不同的水源。”曹祿燮說,一缺水就得尋找新的水源,黑色是新安裝的水管。
第三根水管連接的源頭是2月6日才完工的一口蓄水池。原來這個地方是一口水井,可是水量太小,根本不夠周圍17戶村民用。于是,大家伙一合計,便將水井擴大加深,修了蓄水池。

紅豆村村民新修的蓄水池
看著蓄水池里日漸上升的水位,曹祿燮總算松了一口氣。以前為了爭井水,村民經常吵架,現在水夠用了,矛盾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