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渠系屬于梓潼縣武都引水二期灌區工程。“有了這些農渠,今年大概將有2萬畝耕地、4000余名群眾用上武引水。”該工程現場負責人介紹,總投資7.16億元的梓潼縣武都引水二期灌區工程是武都引水二期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將新建171條農渠,將上游武都水庫的清水,引入塘、庫、堰和直灌耕地,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用水保障。
綿陽提前謀劃,儲備并開工建設一批水利項目,力保“源頭活水”助力產業發展。
從“上游”入手,增強用水“韌性”
2月2日,午飯時間,三臺縣新德鎮祠堂灣水庫工程施工現場安靜下來。自1月26日復工以來,這個總投資6.34億元的項目一直在加緊施工。祠堂灣水庫是綿陽市10年來首個開工的中型水庫項目,建成后可解決8.12萬畝農業灌溉用水、5.74萬人畜飲水的問題,同時還可作為縣城50萬人的備用水源。
綿陽主城區“三水環繞”,其中安昌河流經的綿陽市安州區、涪城區及綿陽高新區等地,已成為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的主陣地之一。可以預見,未來該流域的用水量將持續增加。以水利項目服務產業發展,綿陽從“上游”入手,自2022年開始謀劃儲備一批水利項目,為產業發展提供用水保障。
引通濟安工程取水樞紐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近日,技術人員正在引水隧洞中進行安全檢查,排除安全風險,為隧洞開挖作準備。
“該項目將把通口河水引入安昌河,補充水源。”據綿陽市水利局局長馬建光說,結合該項目,正在建設的開茂水庫有望成為綿陽城區第二水源地;待到規劃中的唐家山水庫啟動建設,三大工程“聯手”,“將為安昌河下游用水提供多重保障,為綿陽產業發展增強用水‘韌性’。”
數據顯示,2022年綿陽市共有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水利項目10個,占全市過審項目總數的27%,水利項目總投資74.42億元,占全市過審項目總投資的38%,占全省水利行業基金項目總投資份額超過10%,過審基金項目數和投資額在全市12個投向領域中均居全市第一。
用到“刀刃”上,提升產業“耐力”
在綿陽市“十四五”水生產力布局中,規劃項目326個,新增規劃儲備項目29個,調增后總投資達664.09億元,為歷次五年規劃投資規模之最。綿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充足的水資源儲備,意在提升產業發展的“耐力”。
武引二期工程,是綿陽農業水利項目建設的“龍頭”。該工程將上游武都水庫的清水輸送到三臺、梓潼、鹽亭等農業主產區,這為2022年綿陽農業抗旱提供了巨大助力。
不過,要將上游來水用好用足,還需要補齊末端渠系等“最后一公里”的“短板”。為此,2022年綿陽市開工新建和整治渠道2958公里。為保障今年大春生產用水,綿陽還爭取到42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同時已申報綿陽市安州區白水湖等5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項目,總投資3.9億元。目前,綿陽正在加大水利工程蓄水保水力度,水利工程蓄水量已達13.40億方。
用好水資源,不僅要開源,還要節流。為了確保“好水”盡可能用在“刀刃上”,綿陽推動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對全市非農規上取水口和5萬畝以上的大中型灌區渠首取水口全部實現在線計量,同時結合專項整治活動,對超許可取水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