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會議強調,明年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同于7月28日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物價”,此次會議提出,要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其中“穩增長”位列首位,而總基調依然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使經濟增長回到正常軌道或合理區間。這既是當下穩增長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發展目標必須率先邁出的關鍵步伐。”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夠大步或全面擺脫疫情影響,各項穩增長措施落實到位,尤其是改革開放加大力度,穩預期穩信心見到成效,疊加今年的低基數,經濟增速將顯著上漲。
“預計后續政策將著重通過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居民部門預期,以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核心是利用貨幣、財政、產業和科技政策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疫情管控走向動態優化
三年來,疫情的影響始終是經濟增長最大的不利因素。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疫情防控“新十條”,對風險區劃定和管理、核酸檢測、隔離方式等提出了進一步的優化要求,更加科學精準,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此次政治局會議對此也指出,“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化疫情防控措施”。
在李超看來,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走向動態優化階段,更加強調科學和精準,盡量不以靜態管理為代價來控制疫情,杜絕一刀切和層層加碼,逐步減輕對于經濟社會生活生產的影響。
在這種基調下,會議強調“要堅持真抓實干,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激發各主體積極性。
“如果2023年上半年能夠大步或者全面擺脫疫情沖擊的影響,各項穩增長措施落實到位,尤其是改革開放加大力度,穩預期、穩信心見到成效,實際增速可能更高一些。這既是當下穩增長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增長目標必須率先邁出的關鍵步伐。”劉世錦表示。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優化,會對明年宏觀經濟帶來正面影響,有助于服務業和消費的整體復蘇。如果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力作為的話,明年實際增速在5%以上可能性比較大。
財政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
此次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
和去年年底的會議相比,財政政策多了“加力”二字;和7月政治局會議的“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相比,口徑也出現一定差異。
明明表示,今年的赤字率、地方專項債額度整體偏緊,因此下半年出臺了很多政策補充工具。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赤字率在2.8%,地方專項債券規模為3.65萬億元,年初預計減稅退稅規模在2.5萬億元。不過,在疫情之下,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6月以來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舉措,包括加大減稅退稅力度、調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推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首次動用專項債地方結存限額、專項再貸款等。截至11月底,今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退稅緩稅規模超過3.7萬億元。
在明明看來,2023年財政政策有必要進一步加力,比如,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額度等。
貨幣政策則與7月政治局會議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相比,加大了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等表述,更加強調貨幣政策的結構性發力,要求貨幣政策主動作為,結構性政策和投資政策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有效投資。
“預計2023年總量性寬松工具如全面降準、降息較難出現,貨幣政策將以結構性調控為主,央行或將繼續引導銀行加大對制造業、科技、小微、綠色等領域的信貸支持,也可能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此外,維穩基建重大項目資金投放、拉動地產領域邊際增量。”李超表示。
按照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將提升至3%左右,比今年2.8%的目標提高0.2個百分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或由今年的3.65萬億元上調至3.8萬億—4.2萬億元。
此外,當前,為促進經濟快速復蘇,專項債額度已經部分提前下達,預計發行節奏可能繼續超前。
著重激發經濟內在活力
一個亮點是,在激發全社會各類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活力方面,本次會議傳遞出了更多積極信號。
疫情以來,我國出口整體增長較快,承擔了“穩增長”的重任,但在外需疲弱以及高基數的雙重壓力下,2023年出口增長的空間會明顯收窄,內需將起到更大作用,比如明年的投資將延續今年的增長趨勢,消費將逐步恢復,這或將成為明年增長亮點。
“為了促進消費增長,今年已經推出了促進汽車、家電消費等政策,明年可以繼續出臺一些直達消費者的減稅或補貼政策。”明明表示。
產業方面,除了給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和困難群眾直接補貼之外,加強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
此次會議要求,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李超看來,疫情新規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積極性進一步提升,為產業基礎再造、強鏈補鏈、科技自立、自主可控等重大戰略保駕護航。
不過,本次政治局會議并未直接提及地產相關內容,但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2022年3月,國務院金融委會議中,針對地產領域的表述即為,“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當前,房地產政策導向是“保項目+階段性保主體”。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聚焦當下重點任務,尤其是要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定運行,從供需兩端優化改善房地產支持政策,保障合理的融資需求,化解房企風險,實現房地產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而金融防風險方面,曾剛表示,通過過去一段時間的政策調整,金融風險整體已經有所收斂,風險化解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目前仍有部分經濟金融風險有待暴露和進一步處置。
他建議,應夯實風險防范的制度基礎,建立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制度,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制度,例如推進金融穩定法出臺、設立金融穩定基金等;同時,要加強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壓實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三方主體責任,結合金融機構區域特征、風險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置方案,更好防范未來的風險形成,從而提高中小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