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北京市節水條例》(簡稱《條例》)以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的決定》,均從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條例》明確,北京市將實行全過程節水。從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非常規水利用等維度,對水的社會循環全過程節水作出制度規定,對工業、農業、園林綠化等各領域節水作出要求,體現了節水、治水工作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并首次將節水的內涵從“節約用水”擴充到“取供用排”全鏈條節水。《條例》的實施,將進一步提高首都水安全保障系數,促進首都高質量發展。
《條例》的出臺,是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緊扣超大城市水情,著力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節水法律制度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城市發展原則,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推進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控制人口規模,嚴格限制高耗水項目建設。用水效率與效益顯著提升,全面完成確定的目標任務。
2021年,北京在全市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的情況下,生產生活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為10.2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5.2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751,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節水優先”全面深入落實
推進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深化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優化調整用水結構,提升用水效率。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北京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關于加強“十四五”時期全市生產生活用水總量管控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將各區用水總量與強度控制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在全國率先啟動和完成節水型區建設,實現全市節水型區全覆蓋,連續20年保持“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
節約用水管理機制日臻完善
加強全市節水工作統籌調度,成立北京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協調小組,建立節水行動聯席會議制度,主管副市長定期調度、部署全市節約用水工作,制定年度節水工作方案,統籌指導落實。
加強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將節水評價納入水影響評價審查。強化節水設施“三同時”管理,確保建設工程全部使用節水器具,進一步增強雨水利用能力,有效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建立用水總量控制機制,落實計劃用水管理,將用水計劃逐級分解下達到區、街道(鄉鎮)和村莊,進一步完善非居民用水戶計劃與定額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實現區域用水量“月統月報”,建立以街道(鄉鎮)為單元的用水統計分析和約談機制。
節水法規制度體系逐漸完善,推進《北京市節水條例》立法工作,強化節水法規政策宣傳,健全節水聯合監督機制,加大對園林綠化、公共機構等重點行業、重點用水戶的節水監督力度,杜絕浪費用水現象。
重點行業節水取得顯著成效
農業用水效率顯著提升。推行“細定地、嚴管井、上設施、增農藝、統收費、節有獎”綜合節水模式,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推廣雨養旱作,全面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任務。2021年,建設3.2萬畝高效節水設施,其中,糧食作物重點推廣半固定式噴灌、地埋伸縮式噴灌機組,蔬菜重點推廣微噴帶和滴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工業用水持續負增長。深化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落實《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簡稱《目錄》),涉及的高耗水項目零審批,《目錄》實施以來,全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近2.4萬件。持續推進一般制造業企業動態調整退出,持續優化產業結構,2021年度,調整退出一般制造企業45家。發布整車制造等5個重點產品用水定額標準,開展用水定額標準宣傳,鼓勵企業對標先進提質改造。培育綠色節水先進示范企業,鼓勵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減少新水使用。
生活節水管理不斷加強。落實《水效標識管理辦法》,“十三五”以來,換裝居民家庭及公共場所高效節水器具100萬套,城鎮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達99.4%。全市高校公共洗浴等場所全部開展IC卡計量收費。
環衛綠化節水措施持續完善。印發《適宜北京地區節水耐旱植物名錄(2019版)》,推廣節水集雨型綠地,推動再生水管線、集雨設施建設,加大綠地及道路澆灑非常規水使用力度,2021年,全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累計利用再生水2.2萬立方米。
施工現場節水管理逐漸加強。發布《施工節水技術規范》。開展施工降水專項整治,推動帷幕灌漿止水施工方式,開展基坑降水綜合利用,建立施工降水排水許可制度,落實水資源稅征收。
經濟杠桿調節作用明顯增強
價格約束機制顯著增強。全面實施居民階梯水價,調整非居民用戶水價,實行城六區與其他區域差別化價格政策。加強農村用水收費,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超限額用水加價收費。嚴格實施非居民用水戶超計劃累計加價。
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得到落實。出臺《北京市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增強取水戶節水責任與節水意識,有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節水示范帶動作用逐步凸顯
節水載體建設持續加強。全市市級黨政機關和85%區級黨政機關、60%市屬事業單位已經建成節水型單位,40%的社區(村莊)建成節水型社區(村莊)。在機關、事業單位、服務業等行業持續開展“節水行動”,形成對標桿、學榜樣、爭先進的良好局面。
節水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財政轉移支付獎補政策,印發《北京市“兩田一園”高效節水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激發節水工作積極性。開展節約用水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活動。以高校為重點探索實施合同節水模式,促進節水產業發展。目前,已完成北京工業大學等65所高校的節水創建工作,節水型高校創建比例達70%。
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取得新突破
在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擴大再生水用途和利用量,目前,再生水在工業、綠化環衛、生態補水中廣泛應用。2021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12億立方米,占年度水資源利用總量的近30%。再生水已成為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高品質再生水源源不斷補充河道,讓干涸的河道有水,讓河水變清,形成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城市水景觀。
力爭到2025年,北京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年生產生活用水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均降低10%左右,生產生活再生水利用量力爭提高5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753,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降至8%。
到2035年,力爭構建起完善的節水管理體制機制,節水意識深入人心,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建成,構建起完善的水價激勵和約束機制,節水護水惜水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主要節水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水資源利用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等相適應的現代化新格局。
下一步,北京市水務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條例》宣傳和教育培訓,對照《條例》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強化貫徹落實,推動首都全社會節水工作取得新的積極成效。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務局
《北京市節水條例》重點措施摘要
取水過程
實施取水統籌。明確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鼓勵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合理開采地下水。
嚴格取水管理制度。明確取水單位和個人加強取水、輸水工程管理維護嚴控損失的義務;補充取水許可有效期滿的延續申請制度。
促進疏干排水利用。明確地下工程建設、礦產資源開采疏干排水應優先利用。
供水過程
實行優水優用。明確開展地下水水源置換,擴大地表水供水范圍。
明確制水損耗達標要求。供水單位應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制水效率和質量,回收利用尾水。
嚴格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制度。針對城市和鄉村的老舊供水管網跑冒滴漏問題,重點強化了政府組織開展公共供水管網改造的重要職責。
用水過程
實行分類管理制度。按用水性質,對用水戶分為居民用水戶和非居民用水戶兩類管理,計量收費。
明確水價調節制度。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納入城鎮公共供水范圍的農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非居民用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特殊用水行業用水實行特殊水價。
強化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節水措施。農業應采取調結構、上設施、增農藝、嚴計量等節水措施;工業應采用先進技術,增加循環利用;服務業用水單位應制定并落實節水措施,按規定安裝、使用循環用水設施。嚴格限制高爾夫球場、高檔洗浴場所等高耗水服務業發展。
非常規水源利用
推進再生水設施建設。水務部門應組織再生水供水單位加快再生水管網建設,定期公布再生水輸配管網覆蓋范圍和加水設施位置分布。
明晰再生水利用范圍。再生水輸配管網覆蓋范圍內,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建筑施工等行業用水,冷卻用水、洗滌用水、工藝用水等工業生產用水,公共區域、住宅小區和單位內部的景觀用水,降塵、道路清掃、車輛沖洗等其他市政雜用水,應使用再生水。水務部門將再生水用量納入具備再生水利用條件的非居民用水戶用水指標。
強調雨洪控制利用。條例重申加強雨洪控制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此外,鼓勵非居民用水戶收集、循環使用或者回收使用設備冷卻水、空調冷卻水、鍋爐冷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