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罕見的持續干旱,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和城市水網建設不夠也是問題的癥結。
因此,立足長遠,方能掌握抗旱主動權。一方面要想方設法解決眼前的民生缺水,另一方面還需謀劃補齊用水短板,從根本上解“渴”。
“缺”水現狀——“靠水吃水”
不止溫州,今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我國長江流域均出現持續干旱,業內人士分析,從地球緯度上看,相似緯度地區出現氣候災害的程度差不多。
降雨少,這是導致旱情的直接原因。對于“靠水吃水”的城來說,供水渠道的不平衡,在旱情的加劇下,也直接導致居民用水緊張。
我們先來熟悉一下溫州的供水分布:目前,溫州共有329個水庫,1550個單村或聯村供水站。
其中唯一一個大型水庫,就是珊溪水庫,直接保障全市三分之二、約600多萬人口用水,供水區域包括溫州市區(鹿城、龍灣、甌海、洞頭),以及瑞安城區、平陽縣城、文成縣城、龍港市等。
其余,溫州19個中型水庫、309個小型水庫,散布在各縣(市、區),主要保障珊溪水庫未覆蓋到的居民用水,或作為備用水源。
一部分山區村民則依賴村供水站,目前全市630多個村供水站出現用水緊張。
回到此次旱災,對比溫州的供水分布和現在公布的旱情區域,就能找到一些相似之處——
水庫管網難覆蓋的高山村社,首先出現旱情;
依靠溪流水源的地區,居民生產生活受干旱影響也較大,比如這次,樂清三分之二水源來自楠溪江,因此,永嘉停止向樂清供水后,樂清城區繼而最早出現停水、隔區供水現象。楠溪江水位持續吃緊,緊接著,永嘉也陷入了“水危機”。

圖源溫州天氣網
顯而易見,用水靠蓄水,太過依靠自然引用水源,一旦水位嚴重下降,涉及居民就會受影響。

楠溪江水位下降。共享聯盟·融媒 劉婷婷 通訊員 戴益洪 攝
如何止“渴”——南水北調
習慣了打開水龍頭就有水的生活,突然的旱情讓溫州人有點不知所措。
據介紹,溫州歷來旱情不多見,此前,2020至2021年出現冬旱,再之前2012年旱情較嚴重……最早1967年的大旱持續131天沒有大雨,讓老一輩印象深刻。在抗旱經驗上,溫州有“南水北調”的傳統——珊溪水庫的水源就來自泰順、文成高山,一路北上引流供給以北的溫州市區、瑞安、平陽等。
應對此次旱情,溫州也采取了相應辦法,靈活調度水源。
針對樂清旱情,市域內啟用4個自有水庫供水,與此同時建設外部引水應急管道,從南部運水。目前,龍灣狀元水廠船運送水至樂清黃華碼頭;鹿城七都到樂清琯頭開辟應急管道,將自來水送至樂清北白象片區。鹿城山福則搭建管道向永嘉橋頭“加班加點”輸水。

樂清柳市啟動了“隔江海運”調水工作。共享聯盟·樂清 黃瀚 攝
對于高山區域,保障供水的形式多樣,包括打井取水、搭建新的管道、拓展新的水源、消防車送水進村等。溫州近期下發抗旱保供資金,進一步加快鄉鎮水廠管網改造,讓城鎮供水管網延伸到更遠的鄉村。
按照氣象預報,最近雖有臺風生成,但對溫州多無效性降水,秋冬氣候干燥,預計到12月份,溫州平均降水量較常年仍偏少2成左右,總體抗旱形勢不容樂觀。
現在,珊溪水庫按日均供水220萬噸計算,還能保障供水約150天。樂清結合階段性水量調度措施,可保障樂柳虹平原片區用水50天。
也就是說,我們做足抗旱準備,缺水還要持續近三個月。
目前溫州已加緊開工甌江南北互通應急管道項目,將再新建兩條過江管道將市區的水送到樂清,每天引水10萬噸,工期從原計劃的六個月壓縮到三個月,預計明年開春完工。

村民在北麂海利村碼頭鋪設輸水管道接引洞頭運來的淡水。 錢威 攝
長效保障——完善水利
立足長遠,方能掌握抗旱主動權。
按照溫州最新出臺的抗旱保供水方案,溫州將在市域中心、北片、西片綜合開建水利工程,一勞永逸解決城市供水短板問題,包括加快甌江引水工程、洞頭陸域引調水工程,保障城區水資源平衡;永嘉、樂清的中型水庫實現功能調整由發電轉向供水;蒼南、平陽水庫提升;文成西北部城鄉供水一體化,與珊溪水庫形成互備。
近幾年連續旱情或許是一種信號,讓我們引起重視,進一步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
長遠來看,科學調度水資源、科學規劃水工程,才能有效破解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難題,擺脫“靠水吃水”,從根本上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