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2021-2022年以來,該公司進一步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補齊”了民生短板“挺直”了農業腰桿。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該公司總投資3162.0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800萬元,省級財政945萬元,市級財政(省農墾配套)405萬元,自籌資金12.03萬元。拆建泵站6座;改造泵站3座、新建渡槽1座、襯砌渠道21.47公里;新建進水涵152座;新建退水涵138座;新建過路涵37座;新建節制閘13座;新建封閉閘涵1座。實施1200T循環式烘干線及配套其他附屬設施項目,農業“灌溉用水”告別傳統的“大水漫灌”用水量實現“零增長”,由粗放農業向精細農業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確保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的高產穩產田。
——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打造墾區一流“綠色食品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讓“農業命脈”更通暢。近年來,該公司堅持“農建強農、以水興農、農建富民、以農美場”理念,在2021-2022年期間,累計投資637.11萬元,重點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項目4個,完成溝渠清淤61.31萬m³;投資793.35萬元,新建灌溉泵站2座,改建11座;新建排澇泵站2座;新建防滲渠2KM,改建12.25KM;此外新建骨干涵閘改造8座;新建進水涵13座;過路涵4座;新建排水涵14座,改建127座;新建節制閘9座。除此之外,還新建無路基砼路4.1公里。借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打造綠色產業品牌化“升級版”,打通了田間溝系“最后一公里”灌溉梗阻。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實現了“六統一”,即:統一機耕機收、統一測土配方、統一施肥、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展現一幅“田成方、土成型、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土壤肥、無污染”旱澇保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畫卷,奮力譜寫無愧于新時代的壯美篇章。
——高標推進準水泥曬場建設,筑牢安全綠色優質“大糧倉”。該公司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積極謀劃倉庫建設項目,加大實施水泥曬場建設促農增收,優化庫存結構提高庫容使用率,擴大倉庫儲存能力,提高場頭糧食周轉率;多措并舉減少糧食損耗及曬場維修費用。今年,已改造水泥曬場25430平方米;固化水泥曬場97800平方米,實施4500㎡倉庫農資臨時存放場所項目建設;近期,又投資76萬元,改建倉庫5700㎡;投資21萬元,購置集裝箱看護房14間,高標準完成16萬畝耕地的糧食晾曬任務,有效解決糧食存曬難題,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見實效,激發“鄉村振興”動力,加快推進“三夏”“三秋”生產進度,筑牢糧食安全存放“壓艙石” 守好百姓“糧袋子”,推進良田、良機、良種、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發展,進一步筑牢安全優質綠色“大糧倉”。
——高標準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打造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版”。近年來,該公司積極探索農機、農藝深度融合,促進農機化轉型發展,使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農機總動力達到8.9萬千瓦;糧食作物機耕、機播、機灌、機收和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基本達百分之百。據了解,2021-2022年期間,該公司采取比價采購等方式,投資830萬元,購買場頭機械7臺套(揚場機3臺,扒谷機1臺,小絞龍3臺);大中型農具17套(壓路機4臺,鏟運機3臺,育秧流水線11臺套,履帶拖拉機10臺,GPS導航12臺,旋耕機6臺,開溝機3臺,配套插秧機清溝犁6臺);購置無人機72臺套,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提供了堅強保障,加快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全程機械化讓員工“足不裹泥”輕松種田,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農機裝備支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使國有、民營農機有機組合、優勢互補,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彰顯、同頻共振,探索出一條“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良性循環發展“新路子”。
“小農水”惠澤“大民生。”如今,該公司徹底疏通農田水利灌溉“毛細血管”,保障農田水利“肌體健康”,解決員工農業生產“急、難、愁、盼”問題,打通惠農、惠民“最后一公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發展“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形成“農、漁、林”于一體、“種、養、銷”一條龍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現代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態化、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把“小農水”建成綠色、生態、穩糧、增收、強農、惠民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