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是蓄水池,水池里裝有液位計,水位低到下限時自動啟泵補水,水面達到上限后自動關閥。”清華大學—寧夏銀川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王琨告訴記者,“互聯網+城鄉供水”可實現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全鏈條自動運行,從水務控制室到百姓手機的全天候在線,從線上預警到線下反饋的全方位服務。
“讓人跑不如讓數據跑”,在彭陽縣有了生動的實踐。在彭陽縣農村飲水調度中心自動化監控室,記者看到“彭陽人飲工程管理系統”顯示屏上,全縣人飲總體建設、用水總量以及每戶水費收繳等情況一目了然,只需輕點鼠標,即可看到所有泵站、監測點、蓄水池、聯戶表井的運行。以前要掌握水的濁度、余氯和pH值數據,要分幾撥人,連續幾天才能完成?,F在依靠自動監測設備,刷新數據只需5分鐘,如果數據異常,平臺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并進行預處理。智能“水利云”的推廣,使彭陽縣供水管理人員由90人減少到40人,管網漏失率由36%降到12%,年運維成本減少了150萬元。
水上云,數據上云,需要智庫賦能。2019年7月,全國首個校地三方水利科創平臺“清華大學—寧夏銀川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和“寧夏數字治水產業園”應運而生。“推進城鄉供水、數字灌區等水聯網數字治水試驗,‘研究院+試驗區+產業園’三位一體數字治水創新機制不斷推進。”王琨說,在清華大學專家的助力下,全區以治水科學研究為先導、標準化為中心和信息化為載體的水治理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構建,建設自治區城鄉供水大數據中心;培育壯大數字供水、供水數字兩大產業;連通升級城鄉供水工程網、信息網、服務網;系統建立城鄉供水組織、制度、標準、安全體系;協同完成政務云應用、技術創新、政策機制、產業培育、均衡服務五個方面的示范創新,用3年左右時間,實現全區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可持續。
目前,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省(區)建設取得新成效。骨干水源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1.89億元,完成率74.7%;17個縣(區)“互聯網+城鄉供水”項目可研報告批復總投資51.82億元;水網建設基礎進一步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