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是一座工業城市,過去廢水排放量大,不僅對黃河構成區域性污染,也直接破壞了該市主體水源的功能。1996年以來,該市全面開展“一控雙達標”工作,即對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行指標控制,要求污染源排放物達到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標準。到2000年污水排放量取得了連續五年持續下降的良好效果。但面對新的經濟快速增長期,污染物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工業廢水達標排放和控制任務十分艱巨。為此,市委、市政府將企業節能降耗、治理環境污染工作擺在了首位。
以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為重點,努力遏制污染反彈,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采取綜合治理,促進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化執法手段與能力,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等措施,進一步做好黃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關閉、遷移了沿黃河邊上的一批污染嚴重的小企業,使包頭地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由2005年的65%提高到2006年的75%。2006年,包頭萬元GDP工業廢水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7%。包鋼尾礦壩廢水污染是多年的老大難問題。2007年3月22日,包鋼白云鄂博鐵精礦礦漿及供水管線工程正式啟動,鋪設包頭城區向白云地區的輸水管線,由昆區向白云礦區送水,再將礦漿返回;年送鐵精粉350萬噸,將大大緩解尾礦壩污染壓力。
加大污水處理,加快循環利用。截至目前,包頭市共有北郊、南郊及東河東、西四座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為60.8%,包頭市重點實施了工業廢水治理項目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建立了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先后完成了包鋼總排等20多項重點治理工程,減排工業廢水5000多萬噸,削減主要污染物2.1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86.5%;新建3個生活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8%,生活污水二級日處理能力為12萬噸、一級日處理能力為4.5萬噸。中水是利用回收的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經過深度處理后再利用的水,其水質介于自來水(上水)與排入管道內污水(下水)之間。在中水回用過程中,市建委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中水利用率。向綠化用水單位提出了“中水澆灌面積不低于綠地面積的50%,自來水綠化用水量降低50%”的綠化用水使用要求,在綠地澆灌中強制使用中水。同時,加強污水廠、中水廠、用水單位之間的協調配合,保證各個工作環節暢通,提高了中水的有效利用。2006年,市委、市政府投資13269萬元用于污水凈化,年中水回用已達500萬立方米,昆區友誼大街和民族西路部分路段,稀土高新區黃河路、富強路、萬青路部分路段,青山區勞動公園、迎賓園、植物園及建設路兩側、九原區二道沙河橋附近路段,共160多萬平方米的綠地灌溉都用上了北郊中水廠生產的中水,大大提高了污水循環利用率,污水資源化成效日漸顯現。
調整用水結構,實現水資源優質優用。調整用水結構,把用于工業和農業使用的優質地下水置換出來用于居民飲用,地表水、污水用于工業、農業和其他,實行水資源優質優用是今后城市供水的發展方向,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從2003年開始,該市逐步實施健康水工程,預計今年全部完成,讓全市市民喝上健康水。目前,在全市劃定的75個有條件的居民住宅小區實施城市生活分質供水工程,預計直接受益人口為84萬人。健康水工程項目本著誰投資、誰受益,招商引資的原則。截至目前,已有16家投資商與該市簽訂了小區管道直飲水工程建設經營協議,直接受益人口14.5萬人。該市管道直飲水工程剛剛起步,現有錦林花園、榮資夢鄉等十幾個小區通有分質供水,受益人口達2萬人。到2006年年底,已有6個住宅小區4.1萬居民喝上了健康方便的直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