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來臨,市民群眾對飲用水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針對這一問題,供水部門專家表示,過去一年中,江蘇省無錫市相繼實施了長江引水一期工程、南泉水源廠取水口延伸工程,并投入巨資改造各水廠制水設備、改進制水工藝、提高檢測水平,為無錫城市供水系統已增添了3道“保險”,完全有能力應付突發性水污染事件。
保險一:太湖取水口伸入湖心“避污取清”
剛剛竣工的南泉水源廠取水口延伸工程,猶如一根“超級吸管”,把取水頭部伸入離岸3公里多的湖心。由于每年夏季太湖湖面的風向等因素,藍藻一般集聚在湖岸邊,而湖心處則藍藻較少,水質也比較穩定。過去南泉水源廠的取水口在離岸230米處,當藍藻暴發時無法有效規避污染團。新取水口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檢測表明,“湖心水”比岸邊的太湖水質量提高了一個等級,氨氮等指標都大幅降低。此外,新鋪設的3公里“吸管”與原來的取水口連接處,還安裝了一個控制閘門,既可從3公里遠處抽水,又可從原取水口取水。這樣,當太湖出現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時,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2個取水口中選擇一個水質較好的地點抽取湖水。
保險二:“雙水源”供水格局從容應付突發事件
盡管取水口延伸提高了“太湖水”的安全系數,但萬一南泉水源廠2個取水口都遭到污染,怎樣才能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呢?專家說,今年3月竣工投產的長江引水工程,為這種“最壞情況”提供了解決之道。投資近24億元的長江引水一期工程,每天可將40萬噸優質“長江水”注入無錫城市供水管網,到今年底二期工程投產后將增至80萬噸。2個水源地的供水體系,使無錫應對突發性水污染的能力更強,即使出現太湖水無法使用的極端情況,也可以立即開足馬力使用長江水源,保證市民生活用水。反之,如果長江水遭受污染,則可使用太湖水。
保險三:環環相扣的水質監測體系提高預警能力
對水質狀況的嚴密監測,如今已覆蓋到從抽取原水到成品水進入管網的每一個環節,使供水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及時作出反應。在長江取水口和太湖取水口,都安裝了現代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儀,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對水質進行檢測。同時,在制作“太湖水”的中橋凈水廠和制作“長江水”的錫澄凈水廠,對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實行每小時檢測一次的制度。專家說,一旦發現某一個環節的水質情況出現異常,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原因,并隨時調整制水工藝,從而確保成品水質量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