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和高溫伏旱天氣。據預測,未來一些地區還可能出現洪澇災害和階段性旱情,對農村供水保障造成風險挑戰。近日,水利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做好農村供水應對洪旱災害工作。
通知強調:相關地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農村供水保障地方人民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責任、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等“三個責任”,樹牢風險意識、底線思維,采取妥善防范和應對措施,千方百計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通知明確:地方各級水利部門要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實時掌握雨情水情汛情旱情信息;綜合考慮水源水量、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狀況等因素,開展農村供水洪旱風險研判,繪制農村供水風險圖,提出針對性強的應對措施。對以山泉、溪溝、塘壩、淺井等水源為供水水源的小型分散供水工程,要強化指導督促,堅持問題導向,編制應急供水預案,分區分類提出明確的應對措施。加強應急演練,儲備應急物資,配備應急水源或儲水蓄水裝置,做好提前籌備和有序應對。
通知要求:受洪旱災害影響的地區,要立即組織摸排農村供水工程受損狀況和群眾飲水安全情況,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對排查出的飲水安全問題要全部建立臺賬,及時妥善解決,確保動態清零。農村供水工程發生水毀后,要全力搶修,盡快恢復供水。因旱發生飲水安全問題的,要因地制宜采取延伸管網、新開辟水源、分時供水、拉水送水等措施,確保農村群眾飲水安全,保障規模化養殖牲畜基本飲水需求。
通知指出:近年來受洪旱災害影響頻繁的地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因地制宜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依托大中型水庫和引調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大力推進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實施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補齊農村供水水源和工程設施短板,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要加強信息報送,與相關部門實現信息互通共享,確保數據準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