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節引調補蓄管”一系列綜合措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2021年深層地下水位同比回升5.39米,升幅排名全省第三位。
我市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過去不得不靠大量開采深層地下水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屬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列為“三件大事”之一,出臺《關于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的實施計劃》等系列文件,各相關部門合力攻堅,全力打好“節引調補蓄管”組合拳。
法治化“節”水,深入學習貫徹《河北省節約用水條例》,進一步鞏固提升滄州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成果,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目前已有8個縣達標;去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科學化“引”水,充分利用長江水、黃河水、水庫水三大水源,聯合調度,保障生活和工業用水,多渠道為農業、生態補水。工程化“調”水,累計實施季節休耕、旱作雨養264萬畝次,推廣節水耐旱品種522萬畝次,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16萬畝,今年計劃新增農業節水項目面積47.16萬畝。季節化“補”水,不斷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在實現滹沱河常態化生態補水的基礎上,補水河道增加了子牙河、子牙新河,補水河長由19公里延長至151公里。今年,利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潘莊引黃、岳城水庫三條引水線路聯合調度,實施了南運河全線貫通補水,河湖面貌得到顯著改善。生態化“蓄”水,積極推進以河代庫、以塘代庫,通過實施河渠清淤、坑塘整治,全面提升引蓄外來水和雨洪水能力。今年,我市加快推進“萬塘千渠百河”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年內完成主體工程。精細化“管”水,嚴格取水井管理,全市取水井逐井安裝電子標識牌、建立電子檔案。嚴格取用水監管,在全省率先實現非農取水許可全覆蓋,年取水量1萬立方米以上的實現了在線計量監測。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堅持“多引多蓄”,繼續引足用好長江水、黃河水、水庫水和雨洪水,增加我市地表水源;以南運河、滹沱河、子牙河、子牙新河等為重點,大力推進河湖生態補水;加快實施“萬塘千渠百河”工程,構建“引蓄并重、豐枯互補、河渠相濟、灌排共治”的水系水網。同時,堅持“管水治水”“節水減水”,健全地下水管控機制,依法查處非法取水等違法違規行為,把好地下水開采的“總閥門”;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重點實施季節性休耕、旱作雨養種植,推廣小麥節水品種,發展高效節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