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農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紅花崗立足農村供水保障的基本定位,堅決守住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成果底線任務,穩步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和質量,不斷向農村供水保障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前進。
持續建設及維護,補齊工程“短板”。轄區農村飲水歷經渴望工程、飲水解困工程、飲水安全工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供水保障等階段。自2005年以來,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政府投資、融資貸款及整合資金近2.5億元,建成、維護、移交使用工程224處,配套建成凈化消毒設施及水源地保護,工程實現全覆蓋,轄區17.75萬農村人口飲水有了保障,100人以上集中供水率98%,群眾從“喝水難”到“有水喝”,進一步實現了喝“放心水”。

“十四五”以來,紅花崗區以“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運行管理專業化信息化”建設為目標,積極謀劃儲備項目12個,估算投資5.8億元,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建設同高質量發展相協調、滿足農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網同價、同網同服務,讓農村群眾享受城市供水的待遇。
持續配套完善管理制度,打通建管“橋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為實現“以水養水”的目標,紅花崗區先后建立運行管理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供水單位的管理責任等“三個責任”;配套完善運行管理機構、運行管理辦法、運行管理經費等“三項制度”,區級財政設立維修養護基金100萬元/年,滾動使用。同時區政府與行業部門、運行管理單位分別簽訂責任書,層層壓實管理責任。實行工程分類分級管理,建立應急保障隊伍,儲備應急物資,制定印發《紅花崗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實施細則》,形成“公司+、企業+、受益群眾+”管理模式,即城市管網延伸覆蓋區域由城區市政供水公司運行管理,農村受益群眾采取“總表≠分表時水損均攤,委托村民自行管理”;集鎮供水工程委托省水投水務集團公司轄區分公司運行管理;其他供水工程堅持“村民自治、協會管理、自求平衡、政府補助”的原則,采取“一村一協會或一廠一協會”、委托管理的模式由受益村民組建“自治協會”管理。購買第三方水質檢測單位每年度開展不少于2輪次的水質檢測,動態掌握轄區飲水工程水質。

持續排查及整改,動態問診“糾偏”。建立鎮(街)及運行管理單位常態化全面排查及整改,水務部門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領導分片包保、具體責任股(室)及責任人圍繞供水易反復區、邊遠山區等重點區域,水源不穩定、工程規模小等重點工程,建檔立卡戶、邊緣易致貧戶等重點群體進行督導、抽查。針對督導、排查發現的問題,建立問題臺賬,按照見人、見事、見時間、見責任、見終端、見成效的“六見”要求,舉一反三動態銷號整改落實,并常態化“回頭看”,確保同類問題不反彈、群眾供水有保障。
持續宣傳引導,聯通群眾“心房”。依托趕集日、重要節假日,在人群密集的集鎮、村、社區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宣傳,采用現代網頁、媒體宣傳,管水員培訓,專業隊伍逐村逐組開展壩壩會、群眾會、圍爐會宣傳,鎮(街)、村(居)、組(社區)及村民組代表、運行管理單位或管理人員工程現場宣傳等途徑,大肆宣傳水資源國有性、水源地保護、工程運行管理、水池清洗、飲水消毒、飲水煮沸、用水繳費、管理制度建設、水質安全等內容,突出政府關懷,群眾自覺,建章立制、工程實施、建設管理、規范運行、社會效益,引導群眾自覺、自愿參與工程運行管理。同時通過張貼供水保障服務卡、結對幫扶連心卡、供水保障公告及微信群信息等方式宣傳供水保障服務投訴渠道,引導群眾逐級反映問題,減少群眾投訴,提高群眾服務滿意度。2022年以來,開展管水員培訓2輪次400人次、宣傳引導2輪次、制定網頁版宣傳冊1套、張貼倡議書500余份、發放宣傳資料15000余份、張貼供水保障服務卡3萬余張、宣掛橫幅50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