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近年來,通過試點城市和示范城市帶動,海綿城市理念在我國得到快速推廣和普及。然而,海綿城市畢竟是新生事物,在具體實踐中,不少城市還存在對海綿城市理解不到位、對其邊界和作用認識不清晰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海綿城市的內涵和實施路徑,并對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清晰的要求,明確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這對科學穩妥推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十分必要。
要毫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建設海綿城市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以及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系列文件的基本要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推動我國城鄉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我國城市建設品質的重要抓手,是我國建設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系列文件的基本要求。
建設海綿城市是統籌解決我國內澇問題和缺水的必然要求。我國城市內澇問題較為突出,汛期“城市看海”現象屢屢發生。另一方面,我國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球人均的1/4。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用系統的思維統籌考慮城市水資源利用和排水防澇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正是要統籌考慮雨水的留存與排出,統籌解決城市缺水與內澇問題的新理念。
海綿城市是中國和發達國家先進雨水管理理念接軌的中國方案。圍繞城市雨水的綜合管理,不少發達國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其本質都是從末端治理走向源頭、分散的設施優先,控制雨水徑流,盡可能降低城市開發建設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我國的海綿城市正是和這些先進雨水管理理念接軌的中國解決方案。
進一步明晰了海綿城市的內涵和特征
《通知》明確闡釋了海綿城市的內涵和特征:
聚焦雨水問題。和雨水相關的問題,包括城市內澇、水資源利用、雨水徑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等,這些是海綿城市建設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源頭減排優先。海綿城市要優先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對雨水徑流總量的削減和峰值流量的削減,盡可能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綠色設施優先。海綿城市建設要利用天然的、修復的和人工建設的綠色基礎設施,實現對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藍綠灰”相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必須“藍綠灰”相結合。在充分利用藍綠空間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排水管網、泵站、調蓄池等必要的灰色措施,解決設防標準以內的暴雨內澇問題。
系統治理。海綿城市建設要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統籌考慮雨水產匯流到排放過程再到排入受納水體的全過程,要做到“藍綠灰”相結合。
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綜合措施有效應對內澇設防重現期以內的強降雨,增強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的“韌性”,促進形成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明確了哪些是海綿城市的內容
判斷哪些工程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范疇,關鍵看是不是在設計和建設之初考慮了對雨水徑流進行管控,且實際上是否發揮了這種作用。
利用這種準則,沒有考慮對雨水徑流消納的綠化帶、公園、不滲水的廣場、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等工程,不應納入海綿城市建設的范疇。雨水花園、生物滯留設施、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濕地等對雨水徑流能夠起到滯蓄、調節和凈化作用的建設內容,應該算作海綿城市建設的范疇。雨水管網、泵站、雨水調蓄池等和雨水排放直接相關,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也都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范疇。
進一步明確了海綿城市有何作用
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雨水管僅在降雨時使用,最難應對的是瞬間大流量。在源頭對雨水徑流進行控制可以減少雨水徑流的產生量,降低其峰值流量。通過河湖水系、濕地的調蓄作用,也可降低雨水徑流峰值流量。
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對于部分暫不具備雨污分流改造的合流制管網,要綜合采取雨水源頭減量、加大截流倍數、科學設置溢流堰門、建設調蓄設施、增加污水處理能力等多種方式控制溢流污染。其中,雨水源頭減量至關重要。
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削減分流制地區的雨水徑流污染。建設海綿城市,通過采取源頭的、小型的、分散的、生態的措施,對雨水徑流進行調蓄、下滲、沉淀、過濾,可以對分流制地區雨水徑流起到凈化作用。
海綿城市建設有助于緩解缺水問題。通過雨水收集利用,可以代替部分新鮮水,緩解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
盡管具有上述多種作用,但海綿城市絕不是萬能的,比如海綿城市建設解決不了流域洪水問題,也不能做到下多大的雨都永遠不“城市看海”,對這一點必須實事求是。
明確了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要堅持因地制宜。首先要準確把握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具體需求,避免為了建設海綿城市而建設。其次在目標的設定和指標的選取方面,要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目標和指標。最后,在具體措施的選取上,要結合城市和場地情況,合理選擇設施類型和設計參數。
要堅持系統謀劃。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謀劃。城區范圍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都要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統籌考慮“藍綠灰”設施的融合,統籌考慮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優化設施組合,使其協同最優發揮作用。
要科學編制規劃。一是要合理確定目標和指標。要聚焦城市內澇問題,選擇和雨水相關的指標。二是合理劃定排水分區。要結合地形,合理劃定排水分區,“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避免部分排水分區面積過大。三是實事求是確定技術路線。要根據現狀問題,結合城市具體情況提出解決方案。
要高質量編制項目設計方案。一是要多專業融合設計。給排水、景觀、結構、建筑等多個專業相互融合才能做出高質量的設計方案。二是設計中要充分結合場地、結合自然。盡可能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最大程度減輕對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三是統籌兼顧。要統籌考慮地上與地下、景觀與安全、建設與運維、源頭與末端等多個要素。
要嚴格項目建設管理。加強設計方案和施工圖審查,嚴格按圖施工,落實場地豎向要求,確保雨水收水匯水連續順暢,控制水土流失。
要科學推進運維管理。落實海綿城市相關設施的運維主體、運維資金,建立運維制度,確保建成的設施能夠發揮其設計中預定的功能。
首次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
《通知》最大的亮點,是首次明確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應該做什么的“正面清單”,也提出了不應該做什么的“負面清單”。
《通知》提出了32個“正面清單”,包括25個“應”、6個“要”和1個“必須”。這些“正面清單”是各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必須準確落實的。
《通知》提出了23個“負面清單”,包括14個“避免”、3個“不得”、2個“不應”、2個“防止”、1個“嚴禁”和1個“不能”。這23個“負面清單”直擊當前痛點,各城市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切實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