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辦冬奧會,能夠成為火炬手,非常光榮!”2022年2月3日,北京冬奧會開幕的前一天,賀奶奶實現了她的第一個愿望:在媯水河畔的世界葡萄博覽園,她完成了火炬傳遞。
幾天后,她把傳遞火炬時的照片沖洗出來,掛在墻上醒目的位置,周圍還有她這些年在媯水河岸邊、城市街道清理垃圾的照片,以及她當選2017年度“北京榜樣”時的留影。
這是2022年3月17日拍攝的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的媯水河。新華社記者 田晨旭 攝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她和家人在河邊遛彎,看到離岸不遠處飄著一個塑料袋,就想拿樹杈把塑料袋挑上來。離近了才發現里面兜著一條不大的魚,袋子一動,魚一溜煙就不見了,“這次我才發現,水沒有以前清亮了,不像我小時候,到小腿那么深的水都清澈見底。”
從那之后,賀玉鳳就開始義務清理媯水河岸邊的垃圾,提醒前來釣魚、野餐的人們把垃圾集中堆放、清理。這些年來,賀玉鳳的志愿隊伍逐步壯大。60多歲的她帶領著80余名“延慶鄉親”志愿者參與城市環保工作,足跡遍布河岸、公園、街道……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北京成為‘雙奧之城’,我們見證著國家的發展,也見證著清澈見底的媯水河又回到了身邊!”她說。
北京冬奧會期間,賀玉鳳時刻關注賽場內外的大事小情,“‘綠色’也是咱辦奧理念之一!”
2022年2月3日,北京冬奧會火炬在北京延慶世界葡萄博覽園傳遞,火炬手賀玉鳳在火炬傳遞中。新華社記者 張浩波 攝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主要承擔雪上項目比賽,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就采用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高效節水人工造雪設備和智能化造雪系統,能夠根據外界環境,動態保持最佳造雪效率,并通過對氣象等情況的實時監測,選擇在最適宜的條件下啟動造雪機,避免造成浪費。
“人工造雪系統采用節水技術,運行時采取節水管理措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林波榮說,“我們到降水期會在延慶山區里利用地形續存一些雨水,就地利用。”
在北京賽區,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變身“冰立方”成為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場館,通過采用可轉換的鋼架支撐系統和可拆裝的制冰系統,創造性地實現了“水冰轉換”,成為夏奧遺產變身冬奧場館的典型。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護與場館建設統籌規劃、一體推進,守護了賽區的綠水青山。”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說。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助推著“雙奧之城”的水環境治理,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北京市延慶區水務局副局長胡加林介紹,延慶區近年來著力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啟動媯水河世園段水生態治理工程,圍繞媯水河城區段內源污染問題,對約12公里河道、310萬平方米水面進行了水生態治理。
“通過河道清淤等措施大幅降低內源污染,進一步完善水生態系統,我們逐步改善了區域水環境和水景觀,恢復水體自凈能力,水體水質長期穩定在地表水Ⅲ類,為世園會、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順利舉辦提供了水環境保障。”胡加林說。
這是2019年6月18日拍攝的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不僅在延慶,近年來,首都北京的水環境正漸入佳境。2021年夏天豐沛的雨水,讓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大榛峪村境內干涸多年的泉眼恢復了生機,汩汩的泉水沿著泉眼噴涌而出,水流匯入河道,連續十個月水流不斷。
“這個泉以前幾乎沒什么水,也就汛期能稍微多一點。”讓大榛峪村村民賈金有格外高興的是,復得的水源既方便了村民的生活,美化了村里的環境,還為村里迎來了寫生的學生和民宿客人。
水多了,家門口的河道流淌起來了,這是近些年來不少北京市民發現的“意外之喜”。而在肉眼看不見的地下,另一種水資源也正迎來變化。
根據3月14日北京市水務局發布的消息,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水位連續6年回升,超采區面積比2015年最嚴重時減少82%。地下水,這個北京的“隱藏資源”正悄悄地恢復生機。
同時,水環境的改善和河湖的復蘇也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北京市水務局局長潘安君介紹,目前北京市健康水體已提升到86%,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大型水生植物種類均大幅增加,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未來還將利用改善后的水生態環境,持續加大濱水空間開放共享力度,讓民眾一同享受環境改善的成果。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已落下帷幕,“雙奧之城”的“奧運遺產”將為這座城市留下永恒的印記。“天藍了,水清了,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為子孫后代留下的最好‘遺產’。”賀玉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