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林春霞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自“十三五”規劃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把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視為農業生命線,原則上耕地只能增不能減。
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求,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作為對此規劃的呼應,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把耕地保護建設措施作為硬指標來落實。會議強調,落實好耕地保護建設硬措施,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投資水平尚偏低
∨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就是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通過加快農業科技改革創新,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促進糧食生產能力可持續增長。因此,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徐祥臨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約有20億畝農田,其中1/3屬于高標準農田,2/3是“靠天吃飯”的中低產田。這個比例多年來沒有太多變化,也因此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糧食安全的軟肋。我國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投資強度是每畝1000元-2000元,這只相當于農田整治水平較高的日本的1/30。因投資強度不足,整治出來的農田質量低,且容易退化為中低產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從何而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對本報記者分析說,高標準農田建設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保民生休戚相關,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因此,其建設資金主要由國家保障。盡管我國財力有限,但這關系到農業“壓艙石”,國家投資只能增加不會減少。此外,地方財政配套一部分,還有整合涉農資金、使用政策性銀行貸款、部分社會資本以及電力部門投入資金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是主要資金池,其他資金對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也至關重要。”
改革是關鍵
∨
受訪專家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長期的目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除了政府投入之外,吸引社會投資、發揮農村金融貸款潛能、盤活農民手中資源資本等渠道也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依然受金融貸款難、閑置資源難以盤活等問題所困擾。
姜文來認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煩”長期困擾著農村,特別是農村金融貸款擔保難更加突出。農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有很大區別,不能用城市金融套用農村金融。金融部門要結合農村實際進行因地制宜的創新,對于現有成熟的模式要進行總結推廣,同時還要積極探索有效破解金融支農的各種難題,真正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將資金用在“三農”發展的刀刃上。
在徐祥臨看來,農村發展不缺資金,真正缺少的是把農村資金用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把農村低效利用甚至閑置著的資金資源高效率地配置起來是關鍵。他表示,全國鄉鎮數量超過34000個,平均每個鄉鎮范圍內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不少于5億元,全國農村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超過15萬億元。此外,還有相當多的農民在城市銀行網點開設了存款賬戶。多年來,鄉鎮范圍內金融機構的存貸比很少有達到20%,大部分金融資金通過商業金融系統流入城市。
“農村巨額金融資金外流,是因為農村金融機構掌握在不屬于農民的商業金融機構手中。”徐祥臨認為,要改變上述情況,必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農民合作社體制的頂層設計,即讓“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同供銷合作社改革綜合配套,加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業科技服務系統,在黨的領導下,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融為一體的農民合作社體系——簡稱“三位一體”。
同時,徐祥臨強調,這種農民合作社體制有三點優勢。一是以農村社區為單元組建農民合作社,將全部農戶吸收為社員,而且鄉鎮以上社區成立聯合社,形成龐大的農民合作社體系。二是生產技術指導、供銷、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務全部囊括在農民合作社體系之中,為小農戶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并通過民主管理機制,讓盡可能多的經營環節利潤由農民分享,排除少數商業精英獨占經營利潤的可能性。三是所有經營業務以金融為核心和紐帶,為所有涉農經營活動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