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管網漏水了,快去看看。”
“張橋,電腦壞了,幫忙修一下。”
“張橋,淋浴間的水龍頭漏水了。”
張橋是佳縣供水公司運營服務科維修班班長,有著一張四方臉龐,由于工作3年經常在外工作,他皮膚被曬得黝黑黝黑的,身上的衣服時常破著洞。“他今年才30歲!”張橋的同事們意味深長的說。
“生命線”的“守護者”
2021年2月15日,榆佳經開區武警中隊反映其單位停水,值班的張橋聽到消息后立即帶領維修班趕赴現場,排查發現景觀大道中段生活供水直徑315mm聚乙烯管管道爆管。在張橋的帶領下,維修班第一時間制定搶修方案,開展搶修工作,搶修現場測量、切管、拋光、熔接等工作有序開展。他們頂著寒冷,默契配合,經歷9個小時完成搶修工作。
佳縣供水公司承擔著榆佳經開區20余家企業、2000多人的供水工作。作為維修班,承擔著水源井、泵站、凈水廠及64公里輸供水管網的搶修、維修、保養的工作。從2019年至今,維修班先后完成搶修20余次,用實際行動守護了榆佳經開區的供水“生命線”,詮釋了新時代水務人的責任與擔當。
愛崗敬業的“師父”
張橋雖年齡不大,卻有著7年的維修工作經歷。2021年公司開展“師帶徒”活動時,張橋和王貝貝、康小強結成師徒關系。張橋將其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工作經驗,深厚的技術功底,毫無保留地傳授于徒弟王貝貝和康小強,同時他時刻以嚴謹的工作作風為徒弟們樹立榜樣。
維修班是公司的“110”,“哪里設備出問題,我們就在哪里。”這是張橋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論刮風下雨還是三更半夜,只要接到電話,必須第一時間趕往故障現場排除事故。
6月11日晚上11點,中控室報告行車故障,張橋接到電話后,立即帶著徒弟們趕到故障現場,對行車進行全方位檢查,發現鋼絲繩已處于斷裂邊緣,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隨后,張橋詳細地向徒弟們講述了鋼絲繩更換注意事項,耐心地指導徒弟們進行隱患排除。
在工作中,張橋總是以身作則,在真操實練中教徒弟,在言傳身教中帶新人。他還時常對徒弟們講,維修、搶修工作首先要確保自身安全,做好防護工作,其次要掌握一些核心技術,想要提高技能就必須多動腦、多動手、多處理故障、多總結經驗。
戰疫中的平凡英雄
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席卷而來,面對公司的防控工作嚴峻形勢,讓連續12天奮戰在工作崗位中的張橋等14名職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危急時刻,他們自愿放棄休假,向公司寫下請愿書,鄭重的按下紅手印。
在工作崗位堅守的28天中,張橋等14名職工恪盡職守,克服人員緊缺、工作任務重等困難,采用“五加二”的工作模式,24小時堅守崗位,全力保障了榆佳經開區供水的穩定性。
張橋他們雖不是抗疫中的“逆行者”白衣天使,也不是抗疫一線的人民警察,但他們堅守著工作崗位,保障公司的正常運行,為打贏疫情防控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公司先后被評為“2020年度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單位”和“2020年度服務保障工作先進單位”。
工作中的“全能手”
2020年4月,根據集團信息化建設要求,公司決定進行視頻會議室改造。張橋聽到消息后義無反顧地說:“我會!不用請專人來弄。”張橋叫上了李銀銀和常康康,帶上工具,開始了會議室改造工作。
由于單間辦公室面積較小,需將相鄰的兩間辦公室打通,張橋掄著大錘砸墻,李銀銀舉著電錘扣縫,常康康拿著角磨機割鋼筋,所有工作配合默契,不一會兒墻體就被拆除。張橋爬上腳手架拿著刮板,將殘留的灰塵污漬處理干凈,用石膏將凹凸不平的墻面填充起來,最后用膩子一遍、兩遍、三遍地做著收尾工作,使凹凸不平墻面變得平整光滑。李銀銀調侃道:“沒想到咱班長還是個全能人才,啥事都難不倒他啊!”
接下來就是輾轉騰挪,邊清理衛生邊騰出空間鋪地板,最后收尾工作時,三人拿著小鏟刀一點點地鏟掉地板上留下的小泥漿,一次,兩次,三次……手已經起了小泡,身上也都被膩子、水泥弄得臟兮兮的。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無論是管網搶修,還是閥門、水泵、電機維修,再或者是同事的瑣碎小事,張橋始終努力地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發自己的光。“決定我們一生的,有時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目光決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卻永遠因為目光而不同。關鍵是,即使我們處于一個確定的位置,目光卻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