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東深供水工程是黨中央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而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1964年初,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人挖肩挑背扛、開山劈嶺、鑿洞架橋,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供水工程。截至目前,東深供水工程已建成并安全運行56年,累計供水量約579多億立方米,擔負著港深莞約2400多萬居民生活、生產用水重任,其中包括近80%的香港用水、50%以上的深圳用水、約80%的東莞沿線八鎮用水,為香港的繁榮穩定、深莞地區跨越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清清東江水,日夜向南流。
作為工程管理單位,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下稱粵港供水)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堅守初心、牢記使命、與時俱進、擔當作為,半個多世紀如一日確保對港安全優質供水。
●南方日報記者 袁佩如
為安全供水保駕護航
東深供水工程利用石馬河道,通過八級抽水站把東江水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庫,再開挖約8公里人工渠道注入深圳水庫,然后通過鋼管輸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點通向香港。石馬河是東江支流,原本是由南向北流,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們讓它變成了由北向南流。“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是這個工程的真實寫照。
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深圳和東莞經濟騰飛而激增的用水需求,20世紀70年代至2003年,工程又先后進行了四次大的擴建、改造,供水能力提升至建設初期的30多倍。
“東深供水工程,是老一輩一鍬一鍬挖出來的,一擔一擔挑出來的。作為后來者,我們要傳承和發揚供水工程的精神,守護好這條供水生命線。”粵港供水黨委書記、董事長鄭航桅說。
經過50多年的錘煉,粵港供水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文化。通過作業精細化管理、材料精細化管理、流程精細化管理、制度精細化管理、規程精細化管理、工器具精細化管理、設施設備精細化管理、現場“5S”管理,引導全體員工規范作業,為安全供水保駕護航。
為保證供水安全,粵港供水摸索出一套24小時在線監測、現場檢測和實驗室檢測相結合的“三級監測模式”,取水口設置的在線監測系統將數據實時傳輸到監測中心,以確保第一時間監控到源頭的水質是否異常。
科技創新保障水質
科技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粵港供水應用前沿技術對旗嶺、金湖泵站16臺水泵機組進行升級改造,通過3D激光測量儀器提升水泵的安裝工藝和質量控制標準;堅持自主研發,建成水務行業第一家集中監控和指揮的綜合調度中心,擁有世界上先進的自動化監控技術;將相關設備設施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到國際前沿水平。
東江水進入深圳水庫前還有一道水質凈化關口,那就是生物硝化站。它建于1998年,原是為了凈化由石馬河天然河道輸送來的原水而建造,目前是世界上同類型最大的生物硝化站,日處理能力達400萬噸。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竣工后,通過專用輸水管道輸送到深圳的東江原水水質已經穩定且良好,盡管如此,粵港供水始終保留并維持生物硝化工程的運行,努力讓香港同胞都喝上更加優質的“放心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作為新一代東深人,我們將運用高科技手段,日夜守護東江水。”在金湖泵站,47歲的站長陳俊濤介紹了一名“新同事”——智能巡檢機器人。這臺于2020年6月投入運營的機器人,比人力巡檢的功能強大得多。它具備測溫和高清攝像兩個主要功能,能自動識別報警。“小家伙每天巡檢4次,對變壓站400多個關鍵測溫點進行測溫監控,對站里的表計、油位計等實現圖像識別監控,專業又敬業,可愛又可靠。”陳俊濤說。
走在深圳水庫岸邊,粵港供水工作人員正乘船取水進行水質采樣檢測。他們仔細記錄著檢測設備生成的數據,每個數據都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目前,粵港供水依托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聯合創新中心等平臺,與國際上前沿的科研機構、國內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產學研聯盟,以項目為載體,支撐技術創新。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粵港供水將一如既往地踐行保障供水安全、造福粵港的初心使命,繼續按照“一流工程、一流技術、一流管理”的目標全力以赴抓好東深供水工程的安全運行管理。而在粵港供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粵海水務已快速成長為集原水供應、自來水經營、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多種業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水務運營商,將繼續秉承“安全、求實、創新、高效”核心理念,全力推進公司高質量發展。“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將在粵海集團的堅強領導下,奮力建設全國水務行業標桿企業。”鄭航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