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聯組會議上獲悉,濟南市是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也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資源性缺水與工程型缺水并存。

據預測,到2022年濟南市水資源缺口2.2億立方米,2025年缺口將達到4.4億立方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那么,濟南市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利用工作取得哪些進展?如何做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優化配置?
趵突泉等重點泉群實現18年持續噴涌
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局長李季孝介紹,濟南市堅持新時期的治水思路,全面加快現代水務發展,成功創建了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
趵突泉等重點泉群已經實現了18年持續噴涌,連續18年保持了全國節水城市的稱號,完成了五庫連通等工程,水資源總量控制在21.26億立方,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了20%,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
城區供水管線總長度達到4000公里,日供水能力由2015年101萬方增加至151萬方;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也達到了98%以上,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同時,濟南市完成了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建設的任務,在全省率先消除了劣五類水體,主城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了每天140萬噸。
此外,國控小清河出水斷面水質達到年均四類水標準;濟南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實施河河有水工程,打造了11條省級河湖,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增供水能力每天50萬方
“統籌黃河流域、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各類水資源,規劃建設太平水庫、碼頭山水庫,實施徒駭河等河道攔蓄工程,完成臥虎山水庫與進修山水庫連通,白云、東張、郎貓山等城區水庫連通,逐步形成多水源聯合調度、符合全域的全市大水網。”李季孝介紹,為了進一步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濟南市將繼續堅持水利工程補短板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在優化水資源配置方面,濟南市建設大橋、臨空、白云等水廠,完善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新東站片區等供水設施。“十四五”期間,濟南市規劃新增供水能力每天50萬方,繼續推進優質地下水直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管護長效機制,確保工程建得起、用得好、常受益。
同時,濟南市以打造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高標準節水示范樣板為引領,開展節水制度、行業水效、管理效能、節水文化提升行動,加強農業工業城鎮節水,強化再生水利用,推進再生水廠主干管網配套建設工程,建設河湖景觀、工業冷卻用水大湖的管理,合理規劃再生水。到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9萬方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0方以內。城鎮公共管水漏水率控制在7.8%以內,黃河流域節水典范城市全面建成。
此外,濟南市提高水資源質量,完成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17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中心城區污水處理日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以上,加快實施雨污分流,基本完成市政道路、小區、院落雨污分流全面推開。目前濟南市150多公里的雨污混流,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全面完成。濟南市將繼續實施玉帶河、郎溪河、白沙河等11處美麗幸福河谷建設,完成臘山河、北太平河、工商河等工程,實施南部山區水質保持面積完成3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