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初至,汛期臨近。記者4月9日從合肥市建委排水辦獲悉,隨著城市排澇體系的逐步改造,合肥市老城區內澇隱患目前已基本得到解決,今年有望基本告別多年來的內澇困擾。此外,在今年道路建設熱潮中涌現出的一批下穿橋,即將首次迎來汛期考驗。
老城區內澇點基本根治
2007年初,合肥治澇“一號工程”正式啟動。“一號工程”著力修正老城區5.2平方公里范圍內原排水系統中不合理的分區關系,使老城區成為完全獨立的3個排水系統(即杏花、逍遙津、包河3個獨立系統)。在充分利用原有排水管網的基礎上,增建直徑1.8米~2.4米的排水主干管39公里。同時增建箱涵、雨水調蓄池,擴建雨水泵站,以達到近期消除內澇、遠期雨污分流的目標。
截至目前,杏花區域排水系統改造已進入尾聲,最后的杏花雨水泵站擴建工程也即將啟動,其排澇設計流量20秒/立方米,防汛能力將提升約兩倍。隨著治澇工程的逐步推進,老城區原存多年的十幾個主要內澇點,目前已基本治理完畢,其中包括:阜南路(宿州路-環城西路)、壽春路(阜陽北路-蒙城路)、淮河路(徽州大道-蒙城路)、蒙城路(安慶路-環城北路)、六安路(安慶路-環城北路)、安慶路(徽州大道-六安路)等。此外,投資1860萬元、備受市民關注的長江西路鐵路橋排水改造工程也已全部結束,將在今年汛期充分發揮防澇作用,該區域將徹底告別“逢暴雨必澇”的歷史。
與此同時,逍遙津、包河區域排水體系改造工程目前正在籌備當中,已經進入環境影響評價階段。將擴建逍遙津、包河雨水泵站,以增強收水能力和排澇能力,縮短路面積水時間。這些泵站“收”來的積水都將排入王小郢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南淝河或作為景觀中水來源。
30處內澇點提前知曉
據合肥市排水辦有關負責人透露,該市已連續十幾年汛期未發生大的洪水。據有關部門預測,近年發生洪水幾率有所上升。隨著汛期臨近,合肥市建委、排水辦已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對全市汛前準備、汛前檢查進行了布置、安排。并向各區、各有關單位下發了《通知》,準備防汛抗澇。
目前,該辦以及各區(管委會)城建部門、各小區物管部門,正對各自所管轄的箱涵、排水管網、雨水井、檢查井等排水設施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徹底的清撈、疏通。力爭在4月底前,完成市管泵站的大中修及正常檢修維護和清淤,確保設施完好率達100%。其他自建、自管排澇泵站,同時完成修護。
根據該辦新近對城市道路易積水點和漬澇原因進行的全面排查,雖然老城區澇點基本消除,但目前該市二環以內、二環以外部分區域仍有16條道路約30處(詳見表格)以及11座立交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內澇隱患。
此外,該辦擬上馬市區28處出水口改造工程,計劃“打捆”列入今年城市排水系統改造項目(正在報批)。同時,該辦正在組織修編《合肥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力爭4月底前上報市政府批準和備案。
新建下穿橋有待汛期考驗
“隨著近兩年來,城市道路的火熱建設,除了在建工程,一批相繼竣工投入使用的下穿橋工程,都將首次迎來汛期考驗,這是今年防汛的新重點。”
另據了解,在合肥近年來的大建設中,涌現了一大批下穿橋工程,其中僅暢通一環工程就有十多處道路下穿設計。下穿橋低矮的地勢會不會造成新的澇點呢?排水辦有關負責人透露:“雖然這些下穿橋工程都作了防澇設計,但還是要設置排水泵站、匯水溝等,但其防澇能力究竟如何,現在還很難下定論,只能等待汛期的考驗。”針對各在建工程,該辦日前已發出《通知》:凡是未移交的道路、排水和立交(下穿)橋工程,建設單位應組織施工單位對排水系統進行疏通和清理,對沒有排水設施的在建道路,也要采取響應臨時排水措施,確保汛期路面排水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