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是資源型缺水城市,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加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逐年增長,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為優化青島市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日前市水務管理局編制了《青島市“十四五”水資源配置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出,青島將借力山東省水網建設,通過骨干水源、輸配水工程建設,形成雙渠輸送、雙庫調蓄、多路輻射的外調水主干供水水網。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安全保障體系,正常年份全市可供水量擬達到18.1億立方米以上。
打造更加立體水資源保障體系
青島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6888萬立方米,可利用總量為111224萬立方米。按2019年人口計算,青島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86立方米,是全國水平的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根據《2019年青島市水資源公報》,2019年青島市全市總供水量9.184億立方米。
通過2005-2019年全市總供水量和城市供水量情況分析,全市供水水源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地水源受干旱影響波動較大,客水逐步成為主要的供水水源。隨著海水淡化產業和再生水利用的快速發展,非常規水水源的供水量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13年開始,青島市受降雨量偏少持續干旱的影響,主要水庫庫干、河道斷流,本地水源驟減,引調客水成為青島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客水用水量占到了全市用水總量的43%-51%,占城市用水總量的62%-73%,供水高峰期占到城市用水總量的95%。
基于目前我市的水資源以及供用現狀,《意見稿》提出“十四五”水資源配置規劃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配置能力、保證率進一步提高,客水供水量增加,海水淡化和再生水處理能力、利用程度不斷提高,正常年份全市可供水量達到18.1億立方米以上,特枯年份全市可供水量達到14.5億立方米以上,初步建成以地下水和海水淡化水為主的應急備用水源。
“十四五”期間,青島將借力山東省水網建設,通過骨干水源、輸配水工程建設,形成雙渠輸送、雙庫調蓄、多路輻射的外調水主干供水水網,與市、區(市)當地水網并網,打造青島市南北貫通、東西互配、主客聯調、海淡互補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建設一批調蓄水庫、海水淡化工程
根據預測,2025年青島城市需水量為94520萬立方米,“十四五”末市內三區和西海岸新區海水淡化工程將不斷加大裝機規模,再生水利用量穩步提高。按照現狀客水供水指標可用水量,經過一次平衡分析,青島市城市供水能力仍小于城市需水,缺水率8.2%。
鑒于青島市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意見稿》明確了“十四五”期間青島水資源配置規劃客水配置布局:“雙渠輸送”,即利用引黃濟青干渠和黃水東調承接工程青島輸水管線(在建)輸送客水;“雙庫調蓄”,即利用棘洪灘水庫和南水北調東線二期配套調蓄水庫(“十四五”規劃新建)調蓄客水;“多路輻射”,即棘洪灘水庫-仙家寨水廠暗渠、棘洪灘水庫-宋化泉水庫-藍色硅谷管線、棘洪灘水庫-管家樓水廠管線、棘洪灘水庫-董家口管線、南水北調東線二期配套調蓄水庫-棘洪灘水庫-青島城區管線(“十四五”規劃新建)、南水北調東線二期配套調蓄水庫-即墨-藍色硅谷管線(“十四五”規劃新建)、南水北調東線二期配套調蓄水庫-膠州-董家口管線(“十四五”規劃新建)、南水北調東線二期配套調蓄水庫-平度管線(“十四五”規劃新建)。
“十四五”期間,青島市圍繞水資源配置和保障,將重點實施3項(其中兩項擇機實施)調蓄水庫工程建設,新建南水北調東線二期配套調蓄水庫工程,適時開展宋化泉水庫擴容工程前期論證工作和尹府水庫應急調蓄水庫工程。6項水資源配置工程網和1項本地水源聯通工程,其中規劃實施黃同水庫-尹府水庫聯合調度供水工程。還將實施6項海水淡化工程,新增海水淡化裝機規模30.1萬立方米/天,規劃期末海水淡化裝機規模達到52.5萬立方米/天;再生水利用工程9項,新增再生水利用工程規模62.1萬立方米/天,規劃期末再生水利用工程規模達到121.2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