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南水北調中線干線鄭州管理處的“護水員”變身“宣傳員”走進鄭州市濱河花園實驗小學,與該校全體教職工和900多名學生,深入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探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如何保障一渠碧水安全向北上的奧秘。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供水量持續增長,水質穩定達標,已經成為沿線城市供水的生命線。據統計,截至2021年3月1日,已向鄭州市區累計供水20.52億立方米,“南水”已成為鄭州供水的主要水源,供水范圍占鄭州市總人口的90%。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發揮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是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大國重器。那么,中線工程在運行中依靠什么將“南水”運到我們身邊呢?從農業灌溉到生產建設和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水,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將南方的水調到北方來,是怎么做到的?南水北調工程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為有效緩解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主要有明渠、渡槽、倒虹吸、隧洞、暗涵5種形式。南水北調中線的工程師和同學們一起架起倒虹吸和渡槽的輸水模型,模擬輸水、運水和護水,通過微縮模型讓深奧的道理變得“很輕松”。
此外,南水北調是一條特立獨行的人間天河,水源區和沿線重要區域,分別設置國控監測斷面和自動監測站,實時開展水質監測,為了讓同學們“了解水的性質,加強節水保水”。南水北調水質監測人員還把檢測車開進了校園,通過實驗來展示了“水的密度”、“水的酸堿度”、“水質凈化”等趣味實驗,使用濁度儀、便攜式多參數測定儀進行水質比對實驗展示中線水質,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水質監測科普課。
高科技是如何守護水源的?南水北調中線的工程師向參加活動的學生展示了“無人機飛行勘察工程”和“無人機水質采樣”,面對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與總干渠進行交叉的各條河流,為確保南水北調總干渠安全,實時需要對總干渠進行巡視體檢,助力工程突發事件風險源及安全隱患排查和水質采樣作業,無人機是一個工作的好幫手。

活動現場設置各種有獎互動游戲,讓孩子們通過小游戲了解到各種用水知識、惜水知識、水資源保護政策等,共同營造惜水、愛護水的良好氛圍。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是全球安保級別和水質保護級別最嚴格的河流,全線實行人防、技防、物防,確保了工程安全輸水。
“原來南水北調的水,要經過這么多人的努力啊,我一定要保護好南水北調工程,學會珍惜水資源”現場的小朋友們感慨說。

活動結束后,學生和教師們紛紛在節水倡議書上進行簽名留言,寫上自己的收獲,寫上自己節水的行動,寫上對南水北調的祝福與愿望……
據悉,南水北調公民大講堂活動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南水北調工程品牌宣傳,架起一座走近大國重器的橋梁,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背后的故事。
本次活動由南水北調中線干線鄭州管理處、河南水質檢測中心(水質實驗室)、鄭州市二七區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鄭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警察支隊及鄭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