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省政府已將工程列入省新基建“761”工程水網建設任務中,工程的重要性持續提升。
作為我省水利工程建設的“一號工程”,引松供水工程將解決11個市、縣、區和沿線26個鄉鎮供水問題,總受益人口1060萬人。
吉林水投中部供水公司副總經理袁木林說:“大國工程,需自主創新!”
松江分流引作渠
引松是從量沛質優的第二松花江豐滿水庫庫區左岸取水,向長春市、四平市、遼源市以及長春九臺區、雙陽區、德惠市、農安縣、公主嶺市、梨樹縣、伊通縣、東遼縣等11個市、縣、區和沿線26個鄉鎮供水,解決該地區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短缺問題。同時還兼有改善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方面的綜合效益,工程通水后每年可退還農業用水1.48億立方米,補償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1.4億立方米,減少地下水超采量2.83億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48.2萬畝。對優化我省水資源配置、解決中部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保證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據了解,引松建設內容包括豐滿水庫取水口、輸水總干線、馮家嶺分水樞紐、長春干線、四平干線、遼源干線及沿線附屬工程。工程總投資101.77億元,多年平均設計年引水量8.98億立方米,工程線路總長263公里。
工程完工后,汩汩流淌的松花江水將浩浩蕩蕩直通飲馬河流入長春市石頭口門水庫;直通伊通河流入長春市新立城水庫;直通四平市馮家嶺分水樞紐,然后分別通過泵站提水流進四平市下三臺水庫和遼源市金滿水庫等。
出吉林,再入長春、四平和遼源,在吉林引松途經的4個地級市、9個縣(市、區)、29個鄉(鎮、街道)、88個行政村沿線,回眸7年來工程建設路程,近萬名吉林引松建設者奮戰正酣的一幅幅畫面呈現在眼前。
隧洞鏖兵筑根基
2009年4月和2011年11月,吉林引松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2012年9月省發改委批復了初步設計報告。
2013年末,引松輸水總干線吉林項目區3段TBM施工標段率先開工建設,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2015年輸水總干線其他標段及長春干線、馮家嶺分水樞紐工程開工建設,2016年四平干線、遼源干線開工建設,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引松工程自2013年末陸續開工建設以來,已歷7個春秋。截至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累計完成134公里隧洞和129公里管線施工,完成土石方和砼綜合工程量2985萬立方米、鋼筋制作和安裝10.8萬噸,工程形象面貌已基本具備通水條件,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通水前的尾工和相關準備工作,年內工程將擇機通水。
戰鼓咚咚傳捷報
自2013年底總干線TBM標段率先開工建設以來,2020年6月23日總干線一標段取水口1∶1試驗巖塞成功爆破,為取水口原位巖塞爆破成功奠定了相關技術參數和實踐基礎。
總干線掘進過程中,相繼趕超并創下多項高效掘進紀錄。施工者們克服地質難題,成功攻克國內外尚屬首次的7.6公里灰巖巖溶隧洞段施工;隧洞襯砌采用全圓針梁式一次成型模板臺車“一跳一夾”的施工方法,創造了單工作面雙臺車襯砌施工月進尺528米、單臺車月進尺276米的紀錄。
科學組織和技術攻關,兩次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推進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及其他課題研究,取得多個獎項和發明專利,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率先為自主研制的國產首臺和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臺TBM設備提供實驗平臺,通過吉林引松的成功應用,打破過去完全依靠進口的瓶頸。
吉林引松為其后張拉無粘結預應力隧洞襯砌和預應力涵提供試驗平臺,并成功破解原有缺陷問題,為類似工程提供技術積累;首次在國內水利隧洞工程領域應用超深孔反向爆破成井技術成功完成吉林引松飲馬河調壓井和3#通風兼調壓井的施工。
匠心勤謹建工程
我省中部城市供水股份有限公司,由省水務投資集團和長春市、四平市、遼源市政府授權的出資機構出資,主要負責吉林引松的資金籌措、建設實施、原水供應、運營管理、債務償還和資產保值增值等,實現工程建設和運營責任主體完全統一。
為了推進工程項目,他們成立了12個綜合處和吉林管理處、長春管理處、遼平管理處3個直屬項目區管理機構。2019年隨著工程進展新增了調度中心、馮家嶺泵站和搶修中心,為項目運行精心做著準備。
他們在工地現場派駐直屬現場管理機構,就近行使項目責任,對工程沿線施工進行調度管理、指導、檢查和監督,讓工程管理更加直接、高效,通過及時掌握項目建設情況,有力管控建設實施,保證了工程建設整體順利推進。同時,地方政府參股的項目法人組建方式也極大地增加了各方積極性,在項目的前期準備和建設實施過程中,快速形成合力,積極推動工程管理形成網格化管控模式,讓每一道建設工序,都緊緊掛鉤質量和安全監管。
吉林引松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建設強度尤為艱巨。矻矻窮年,矢志不渝。最終,一條長260余公里、直徑2.2米至7.9米的“巨龍”成功建設在吉林省中部大地上。
此后,預期每年可從松花江向吉林中部引水8.98億立方米,這條“巨龍”將持續助力吉林省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綠水青山大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