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水桶是每家每戶的‘標配’。”大坪村村民翁勁竹介紹說,通自來水以前,他們喝的都是村民自建簡易管道引來的山澗水,水源水質都很不穩定。“若是遇上暴雨天氣,山澗水里會有很多泥沙,渾濁不堪;要是遇上旱季,大家連山澗水都喝不上,經常要打井水回家用,所以大家都用水桶儲水。”
隨著福鼎市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的深入實施,今年8月,大坪村村民終于喝上了福鼎市第三自來水廠供給的“放心水”。“現在,我們和城里人一樣,每天都可以喝上干凈的自來水,也能用熱水器淋浴洗澡了,方便多了。”翁勁竹樂呵呵地說。
2018年以來,福建省著力破除城鄉二元供水格局,大力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和翁勁竹一樣喝上了“放心水”。
構筑水網,推進供水全覆蓋
一直以來,由于農村飲水建設標準低、運維管護不到位和城鄉政策差異等原因,福建省城鄉供水方面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如何破題?福建省水利部門從城鄉供水的主要矛盾出發,提出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的思路,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農村供水工程為抓手,以創新運營管護機制為載體,全面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在莆田市荔城區欄山村,村民大多經營珠寶生意,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漂亮的小高樓。但是,由于管網老化嚴重,此前村里的自來水不僅水質差,水壓也很低,三樓以上基本無水可用。
2019年6月中旬,欄山村完成了全村供水管網“一戶一表”改造工程。據介紹,整個工程投資390萬元,每戶村民出資1500元,其他由自來水公司兜底。
“現在,改造工程不僅改善了供水管網的水壓和水質,也讓水價從3.8元/噸降到了1.8元/噸,解決了村民因水費分攤等引發的各種矛盾,讓大家真正體會到實實在在用水、明明白白消費的好處。”欄山村村支書翁德清說,周邊不少村莊都來取經,希望與自來水公司合作改造供水管網。
連點成線,連線成網。截至目前,莆田各縣區都已實現二水源(三水源)供水保障,同時,通過引調水、大水廠供水主管道工程將3個供水服務片區互聯互通,構建源水、引調水及自來水“三縱三橫”供水網格,建立全市一張供水網的供水工程安全保障系統。
“只有實現供水網絡的互聯互通,才能徹底解決水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據省水利廳農村水利水電處負責人介紹,今年6月,福建省總結試點經驗出臺的《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要求通過區域聯網供水、鄉鎮規模供水、單村集中供水等方式,構建“一縣一網”或“多縣一網”供水新格局,全面鞏固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當前,已有65個縣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規劃編制,27個縣(區)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隨著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的縱橫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擁有了“喝好水”的幸福。
水務統管,保障用水更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飲水安全關乎千家萬戶,工程建設要高標準,管理維護更不能放松。
福鼎市店下鎮磨石山制水廠建成于2006年,原日供水規模為0.9萬噸,主要服務于龍安工業區及周邊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供水區內的用水矛盾日益凸顯。
矛盾如何解決?福鼎市水利局局長劉向東介紹說,福鼎與省水投集團聯合組建福鼎水務公司,作為投融資、工程建設、管護維養“三位一體”的建管平臺,整合該市水務資源、資產、資本要素,實行統建統管統服務,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城鄉供水同質、同服務。
據介紹,磨石山制水廠由福鼎水務公司統一運營管理后,通過改造提升,日供水能力從原有的0.9萬噸提升至2萬噸,并采用模塊化凈水設備,改進水處理工藝,出廠水質綜合合格率從原有的86%提升到99.8%。目前,源水經過沉淀、過濾等凈水處理后,出水濁度基本控制在0.055NTU,接近純凈水標準。
“而且,通過儀表監測,將數據收集反饋到中控室,可實時對水處理過程進行監控、分析與操作,省時省力又節約成本。”磨石山制水廠廠長倪建鐵說。
現代化的設備、數字化的管理,開啟了“傳統水務”向“智慧水務”邁進的新篇章。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福建省水務工作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將不斷提升,從而實現降低漏損、統一調度、快速反應和集約管理的目的,讓城鄉供水系統實現高效、可靠、安全的運轉。(記者 張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