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東光縣不斷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下大氣力增強觀州湖水庫的建設與使用,使其常年保持一定規模的儲水量,解決了全縣3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這是觀州湖水庫無人機航拍圖。 通訊員朱林林攝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戴紹志)為治理地下水超采,確保2022年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日前,滄州市出臺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通過強化節水、增加引水、調整結構、生態補水、增加蓄水、嚴格管控等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確保到2022年全部完成剩余的2.34億立方米地下水壓采任務。按照我省下達的任務目標,分年度安排,2020年完成壓采任務0.76億立方米,2021年完成壓采任務0.99億立方米,2022年完成壓采任務0.59億立方米。
全面實施節水行動。大力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統籌推進工業和生活節水。大力推進農業節水,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實現千斤糧、萬元田。在保障糧食面積產量“雙穩定”的基礎上,以節水為導向,發展種植旱堿麥、高粱、谷子、飼草等高效特色作物。實施季節性休耕30.68萬畝,鼓勵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改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為只種植雨熱同期的玉米、抗旱耐旱的高粱、雜糧雜豆等作物一年一熟,集中連片推進季節性休耕。同時,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在依法依規淘汰低水效、高污染落后產能的基礎上,下大力抓好企業節水,推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洗滌節水、工業廢水處理等通用節水技術和生產工藝;下大力抓好園區節水,推動工業園區統籌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建立上下游用水戶循環用水鏈條。此外,加快建設節水城鎮,有效降低用水損耗。加快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建設,盡快實現供水老舊管網清零,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

日前,獻縣商林鄉禮村村民在田間勞作。該縣投入資金發展節水型自動化噴灌設施,促進農民增收。 通訊員傅新春攝
持續擴大外調水量。把增加外調水作為解決地下水超采問題的重要舉措,多渠道調水引水。大力引調長江水,科學編制江水用水計劃,2020年達到2.718億立方米,2021年達到3.171億立方米,2022年工業及生活全部使用長江水。大力引調黃河水,正常年份力爭年調水量達3億立方米,增加農業灌溉水量。充分利用水庫水,減少地下水農業灌溉水量。在保證大浪淀水庫飲用水備用水源地功能基礎上,推進大浪淀水庫地表水灌溉區建設,改善周邊農田灌溉條件。
強力推進水源置換。統籌配置引江、引黃和本地地表水,最大程度置換城鎮生活、工業和農業取用地下水。加快城鎮生活及城鄉工業水源置換,編制城市建成區公共供水設施建設方案及工業企業江水直供工程實施方案,2021年底前全部完成江水置換任務。置換農業灌溉水源,充分利用引黃水、上游水庫水和河道來水,完善灌溉工程體系,置換農業地下水灌溉。積極推進東線引江水應急線路置換南運河沿線農業地下水灌溉。支持各縣(市、區)利用現有坑塘、低洼地、廢棄磚窯等,建設一批調蓄水工程,增加蓄水能力,提高農業灌溉保證率。
切實抓好生態補水。開展河湖補水,持續回補地下水,不斷改善水生態環境。開展河道清理整治,推進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對非法排污口一律予以取締,對依法依規設置的排污口,開展規范化建設并加強監管。完善臨河村莊垃圾分級負責體系,加強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建設,從源頭解決向河道內棄置垃圾問題。實施生態補水,配合省實施滹沱河生態補水,增加地下水回補入滲量。嚴格入河排污總量控制,提高河湖水質標準。
推進河湖坑塘蓄水。依托現有河道、湖庫、坑塘,加強蓄水工程建設,持續提高蓄水能力。加大河湖蓄水能力,實施“以河代庫”行動,建立科學有效的洪水調度機制,層層攔蓄雨洪瀝水,減少入海流量。充分利用南大港等湖泊濕地以及大浪淀、楊埕、觀州湖、狀元湖等工程,增加蓄水量。實施農村坑塘整治工程,開展“一村一坑塘”、坑塘連通工程建設,對具有引蓄水功能的坑塘進行整治,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有效增加外調水和雨洪水的調蓄能力,坑塘調蓄能力達到2.9億立方米。
強力推進取水井關停。強力關停取水井,減少深層地下水開采,鞏固超采治理成果,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以全部關停城市建成區內取水井、建成區外工業企業取水井、農村生活取水井、部分有穩定地表水源和實施旱作雨養的農業灌溉取水井為目標,按照“先通后關、應關盡關”原則,明確2020年至2022年取水井關停工作計劃,明確分年度、分措施關井數量,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到2021年底,城市建成區的取水井全部關停,城市建成區外江水直供的工業企業取水井全部關停。農村生活取水井要結合農村生活水源置換項目隨通隨關。在有穩定地表水灌溉條件、實施旱作雨養的區域,有力有序關停農業灌溉取水井。農業灌溉深層取水井適當時機全部關停。2020年關停取水井739眼,2021年關停取水井1692眼,2022年關停取水井2021眼;城市公共供水水源井、農村集中供水水源井可封存熱備。
嚴格地下水取用管控措施。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機制。嚴格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按照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紅線,嚴格管控、嚴禁突破紅線。對于地下水開采總量接近紅線的地區,實行取水限批,不準新增地下水取水許可,并制定地下水開采總量削減方案。嚴格地下水取水許可審批,不得新建擴建高耗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