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地埋式生態化凈水廠,是廣州剿滅黑臭水體末端處理補短板工程,也是新型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工程、民生工程、精品工程,為廣州這座水域面積占比超10%的千年水城注入了綠色發展新活力。
從2010年建成全國首座地埋式膜處理工藝凈水廠——京溪地下凈水廠、2018年初建成全市第二座采用地埋式構造的污水處理廠——石井凈水廠(一期)到如今,廣州累計建成地埋式污水處理廠9座,呈北斗狀分布于珠江兩岸,被譽為“地下北斗9星”。9座地埋式污水處理總產能181萬噸/日,占廣州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總產能的三分之一強,占全國同類污水處理模式總產能規模的五成以上。廣州也成為國內地埋式污水處理產能第一的城市。
今年上半年,廣州中心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從340萬噸/日增加至496萬噸/日,補齊末端處理缺口,相當于每天減少156萬噸污水直排河涌,實現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生活污水全處理,對廣州147條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據介紹,地埋式生態化污水處理廠貫徹民生、生態、集約、循環、智能的理念,通過綠色升級,以較少的用地和先進的工藝達到優良的生態效果,以基礎設施生態景觀化黏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化鄰避效應為鄰利效益,實現單功能環保設施向多元化城市環境綜合體轉型,走出一條城市環保、景觀、更新多重功能有機融合的新型水生態基礎設施創新之路,大大增強了人民對水服務和水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擴建的8座地埋式凈水廠是廣州市首批執行一級A和地表V類水標準較嚴值的污水廠。其中,龍歸、大沙地、健康城、江高、西朗等5座凈水廠采用了世界先進的水處理工藝——MBR(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工藝,通過膜絲的微孔達到強制固液分離效果,可以保持高品質的生物相濃度和優異的出水效果,出水氨氮、SS、COD等指標能穩定優于一級A標準排放,甚至能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三類水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