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回佳佳 通訊員 張永春) 我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用好用足建設資金,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通過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累計建成“旱能澆、澇能排、渠相連、路相通”高標準農田528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62%,每畝高標準農田每年節水45至50立方米,增產糧食10%,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注重因地制宜,高標準開展規劃設計。制定印發了《唐山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對全市農田建設進行統一部署,確定全市農田建設的側重點和發展方向、明確建設標準和立項規范以及建設后的移交程序。結合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與鄉村振興、農業結構調整等發展規劃有機銜接,綜合布局;統籌抓好相關配套,將田間灌排工程和耕地質量提升擺在優先位置,多措并舉,綜合治理,實現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農藝農機技術先進適用,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物質技術基礎。
突出高效節水,大力推廣節水技術。認真落實《河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突出在地下水超采區以及生態環境支撐區,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規?;⒓s化,綜合推廣滴灌、微灌、微噴、管道加軟管灌溉等節水技術,完善田間工程和用水計量條件。
立足生態宜居,打好環境整治組合拳。緊緊圍繞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改善,重點做好“水”和“綠”兩篇文章。以項目村圍村路為界線,重點改善圍村路以外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實現項目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的無縫對接;利用項目村周圍原有的廢棄坑,清挖整理建設小型蓄水坑塘,通過地上渠、地下輸水涵管等將坑塘與坑塘相連,并做到“蓄上水”“養上魚”“圍上欄”“配上景”“種上樹”“修上路”;推進農田林網建設,防護面積不低于項目區總面積的90%,加強項目村環村林帶建設,將項目村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20%提升至35%以上,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堅持嚴格管控,打造精品民心工程。為全面提高項目工程質量,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對標趕超”活動,組織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管理方,開展“四方觀摩”活動。梳理匯總國家和省市的各項規章制度,形成文件匯編,印發至各縣區,指導農田建設工作。成立督導組在各項目縣區開展巡查,發現問題當場提出整改意見。嚴格執行招標投標、工程監理、合同管理及竣工驗收等制度,提高項目管理規范化程度,保證項目質量。鼓勵當地農民參與建設,提供就業崗位,落實管護機制,最大程度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切實讓農民群眾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