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人京圖在《滴天髓闡微》中寫道:“天一生水,即生生不息。”水,乃萬物之源,生存之本。沒有人可以離開水。但是在古代生活的人們,用水卻不是那么方便,跟現在可大不一樣。那么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的自來水,是什么時候在中國出現的呢?
一提起“中華老字號”,便會令大家想起很多著名品牌,例如王守義十三香、王府井、李錦記蠔油、狗不理包子、老鳳祥等等,大多數歷經了百年風雨的老牌企業能保留到現在,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良好的信譽、穩定的發展態勢,因而被授牌為“中華老字號”。但是在北京有一家由慈禧太后親自下旨創辦的企業,卻未能獲得這個稱號。
01
奇怪的是,如果這個企業是供慈禧太后私用,她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創辦公司呢?如果是作為最高統治者下達為百姓所修建的政務工程,慈禧怎么會接受辦公司這種思想呢?要回答這兩個問題,讓我們先從晚清朝廷乃至于整個北京城的一個基本民生問題談起——水。
在明清時期,居住在北京城里的人的飲用水都是用水車運回來的,當然皇宮里的飲用水跟普通百姓是不同的。乾隆皇帝認為:“玉泉山蓋靈境也”,曾將玉泉山的山泉欽定為“御制天下第一泉”,所以專門為皇宮里運水的水車也不一樣,插著小黃旗蓋著明黃布,每天到玉泉山運水,從神武門進入紫禁城內。這種水車還有著特別通行證,在紫禁城宵禁之后也能通行。
眾所周知,故宮共分布有72口水井。這個數量雖然看起來還是挺多的,但是如果一旦發生火災,這些水井無異于杯水車薪。而民間如果發生火災,就只能靠百姓們自發行動,以及一個民間組織——水會,來進行救援。水會配備有人力消防車,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先進了,但是這種人力消防車的儲水量只有一立方米,一般的小火災尚能勉強應付,如果火勢稍微大一些,便無能為力了。當時北京城內如果起大火,唯一的辦法就是拆除火源附近的房屋,盡量減少損失,任其自己熄滅。
02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城里頻發火災,造成了巨大損失。慈禧太后為此很是不愉,便問袁世凱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袁世凱給慈禧太后提了個建議:自來水。并且推薦了周學熙來辦理此事,周學熙此人做過長蘆鹽運使、直隸按察使,對商務非常了解。
慈禧太后非常贊同這個建議,立刻下旨成立自來水公司,讓周學熙全權負責此事,并撥銀15萬兩,將公司定名為“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資金不足,預計整個工程修建下來需要300萬銀元,公司便進行了募股集資。每股10元,一共30萬股,很快便被搶購一空。資金到位后,工程進展順利。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5月,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營業。
自來水公司的水源,來自于安定門外沙子營北面的孫河。周學熙先讓人在孫河修建了一個可以儲存三個月用水的小型水庫,然后將之引入位于水廠內的十八個水池。經過過濾后的水從德國進口的水泵送到水塔,再經過總管、分管,方可到達每家每戶。當時水廠內修建的水塔高達54米,超過了紫禁城墻和城樓的高度,為了避免紫禁城被人窺探,水塔不允許人隨意攀登。
03
設備都安裝好了,但是在水管入戶時卻沒有那么順利。百姓和王公大臣們對水管穿墻過戶這種事非常反感,覺得在墻上打眼穿洞會破壞風水,所以鋪設自來水管道的工作一度遭到不小阻力。最終這個問題還是由朝廷出面協助解決。自來水一期工程花費了三年時間,總共鋪設管道370多里,安裝420多個水龍頭。
如同安裝管道時一樣,自來水的普及也并非一帆風順,北京市民們對自來水的味道、安裝方式、水質等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質疑,甚至還有人認為自來水是洋人的陰謀。總之一時間眾說紛紜,大都對這個新鮮事物報以懷疑的眼光。但是不管怎么說,自來水確實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所以慢慢也就接受了,自來水公司也就一直發展并延續了下來。專家表示,慈禧創辦公司這個決定,可謂令后人受益無窮,的確是值得我們好好感謝的。
結語
而隨著歷史的變遷,這座中國最古老的自來水公司也幾經改名,慢慢地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9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成功改制,成為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