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兩江新區,正在崛起的悅來新城被設計成“海綿城市”。中國城市洪澇的部分原因在于,過去吸收降雨的大部分保水土地——草地、樹林和湖泊——被覆蓋了,迫使雨水直接流入建筑質量差或過時的污水和排水系統,而這些系統現在已經無法應對。
2015年啟動的“海綿城市”計劃試圖扭轉這種局面——吸收大量降水,然后慢慢排入河流和水庫。該計劃將利用屋頂花園、濕地公園、透水人行道和地下蓄水池等,實現80%的城市地區吸收和再利用至少70%的雨水。
北京大學景觀建筑學教授俞孔堅說:“我們需要把空間還給水。我們應該把水當作寶貴資源,而不是敵人。”
悅來新城是政府批準的試點之一。其悅來會展公園設置在比周邊地面更低的地方收集雨水,這些雨水會經過層層水生植物過濾。屋頂上的雨水被分流到附近的公園,人行道用吸水材料制成。
老城區里,63歲的老劉和其他店主一起,正在清理灌滿淤泥的商店,而在嘉陵江畔的悅來新城,幾乎見不到洪水的跡象。在修整好的草坪和新鋪的道路中間,工人們在進行建筑物最后的裝修,這些建筑將是新商業區的組成部分。在展廳后面的餐館和商店屋頂上,3名工人在一個設計用于吸收雨水的屋頂花園里割草。

資料圖片:江西省萍鄉市海綿規劃展覽館展示該市海綿城市建設情況及海綿城市的各項元素。(彭昭之 攝)
這對重慶來說似乎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因為它群山環繞,位于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因此在防洪上的投入比大多數城市都多。
隨著今年7月洪水席卷中國南方,國家發改委承諾未來幾年再投資1.29萬億元人民幣用于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洪水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自然災害問題。
俞孔堅說,領導層意識到有必要采取更環保的方式,但難以改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的做法。
然而,中國的海綿城市計劃表明,趨勢正在轉變,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的做法正在變得不為中國公民所接受。
重慶公眾河流環保科普中心創始人余劍鋒說:“我當然希望看到人們不打擾大自然,但現在停止中國的發展是不現實的。但至少海綿城市給了城市化一些規則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