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務是以智能水表為基礎,逐步實現水務管理的智慧化。智慧水務包括三個層次,即設備層(表計、傳感器等)、數據傳輸層(數據的網絡接入)以平臺層(云、大數據、數據挖掘等)。在實現智能水表數字化實現一定規模后,構建以智慧水務平臺為核心的智慧化運營體系將成為智慧水務基礎設施企業的業務轉型的重心,即實現數字化向智慧化的過渡。近年來,智慧水務已成為傳統水務領域轉型升級或業務拓展的重要方向。我國智慧水務已進入高速發展期,大大小小的智慧水務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同時整個領域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離真正的強大和成熟還有較遠距離。
日前,國內首個智慧水務生態園在福州高新區智恒科技園建成并投入運行,我國智慧水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智慧水務”是水務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數字經濟環境下,傳統水務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根據2017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全國河流Ⅰ-Ⅲ類水、Ⅳ-Ⅴ類水和劣Ⅴ類的占比分別為78.5%、13.2%、8.3%;全年總體水質為Ⅰ-Ⅲ類的湖泊有32個,Ⅳ-Ⅴ類湖泊67個,劣Ⅴ類湖泊24個,分別占評價湖泊總數的26.0%、54.5%和19.5%;全年總體水質為Ⅰ-Ⅲ類的水庫有920座,Ⅳ-Ⅴ類水庫120座,劣Ⅴ類水庫24座,分別占評價水庫總數的86.4%、11.3%和2.3%。綜合來看,水資源污染問題較為嚴重。近年來,水務企業對節能降耗、提升運管水平等需求不斷提高,對智慧水務的需求開始呈現暴發式增長。
目前,我國共有660多個城市,2500多個縣城和30000多個行政建制鎮,每個城鎮基本上都擁有給水排水系統,但大部分水務公司處在信息化2.0階段,處于向智慧水務方向拓展的階段。再加之現有的智慧水務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標桿性企業,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行業的各個環節,新興技術和智能工業的不斷融合,智慧水務行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前景。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智慧水務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智慧水務行業市場規模已達50.33億元,同比增長15.33%。到了2016年中國智慧水務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58.62億元,同比增長16.47%。
截止至2017年中國智慧水務市場規模增長至約68.59億元,同比增長17%。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智慧水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82億元左右。智慧水務對政府、社會和用戶的價值在于,它將最大程度上提升水務公司的應急響應能力,包括對管網的搶修、水質安全監測等。通過建模,水務公司對供水管網的壓力進行更精確的細化計算,不同的小區將更科學地分配水壓,高層建筑水壓力不夠的現象將大大減少。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水價采用由政府主導下的聽證會制度,企業對水價沒有定價權,供水業務被動地承受人工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長期采用“低水價+虧損+財政補貼”的模式,經營效率低下。而污水處理企業,通過簽訂特許經營權協議約定最低污水處理量保證最低單價以保證自身盈利。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偏弱,并對外部支持有一定依賴。在中國,全國自來水廠平均產銷差率高達30%,在中西部缺水城市甚至超過45%,東北部分城市超過50%,城市水網中漏損水量的經濟價值高達200億元以上。
智慧水務的建設能夠有效地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情況。根據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城鄉供水方向規劃全國新增供水能力270億立方米,即為新增產能約7400萬立方米/日。供水規模的新增要求加快城鄉供水管網的建設和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加快重點水源安工程建設,實施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強雨水和海水的利用;加強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建設,單一水源供水的地級及以上城市應于2020年底前完成備用水源貨應急水源的建設。
數據顯示,水務行業的投資力度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長。2016年,中國水務行業的年度投資額達到4963.52億元。2017年水務行業投資額為5276.78億元。預計,到2023年,我國水務行業的年度投資額將突破8600億元。
智慧水務的建設是一個龐大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軟件支持,不僅需要傳統公司的行業經驗積累,也需要新進入者的資本技術支撐。因此,未來智慧水務將會出現更多的戰略合作,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數據共享,加速智慧水務的發展與升級,擴大市場占有率,重塑行業形態,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